在二战的烽火中,出现了一种颇具特色的新型武器——37型“斯科达”榴弹炮。这是一种彻底颠覆传统设计理念的武器,它的问世,虽然错过了在二战中为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披甲上阵抵抗德国铁蹄的机会,但它的量产却是这群德国人接管后才得以开始。
1936年8月,阿道夫·希特勒发布了一份秘密备忘录,要求德国武装力量和经济尽快准备好进入战争状态。随后,他明确表示其目标是在东方创建所谓“生存空间”。这最终导致了1939年9月战争的爆发。装甲部队将成为希特勒计划中的主要进攻手段。
在一本近30年前的兵器杂志上,笔者无意间瞥见了封面上一把捷克CZ-75手枪,封面配文:“性能可靠,做工精良”。如今,CZ-75手枪全球产量超过百万支,装备了多国军队。布局精巧、精度良好、工艺精美,这三个“精”,是CZ-75手枪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捷克兵器的一个缩影。
由于当时斯拉夫人在奥匈帝国国内的地位普遍不高,所以有大量的工业工厂堆积在斯拉夫人为主体的捷克境内,这就造成了捷克在一战后分家时即有欧洲前列武器工业实力的情况,在它国土南部的科普日夫尼采市、布尔诺市和比尔森市等区域内,分布有大量的火炮、军用车辆、军用飞机和轻武器的生产工厂,如CK、ZB、Tatra、Avia、Letov Kbely等世界的知名武器公司皆生长于此,此种历史遗留的馈赠加之其独特的地域位置,构成了捷克式轻武器的衍变历史之基。
其区别仅在于捷克的手枪体系在70年代时因为偷鸡成功,所以发展出了CZ-75型手枪这一享誉世界的轻武器系列,延续了捷克系手枪的发展历程,而步枪体系则因为Lada S型系列的失败而导致了断代,所以实质上的捷克步枪只有三个发展节点,即二战前后以及现代,但捷克系手枪的发展史就有四个时间段的节点了,相对来说是一条很完整的武器发展路线。
捷克,在二战之前,它曾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工业国家,特别是在军工领域。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捷克斯洛伐克军火公司。这家公司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建立,主要生产轻武器和军用装备。其生产的CZ75手枪乃至今天仍被广泛使用,以其设计先进、工艺精湛和耐用性强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