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这本书,我看了将近10遍,每一遍的感受均不相同。鲁迅的《呐喊》创作于特殊时期,中国处于黑暗的“铁屋子”中,人们分明沉睡,却还觉得自己异常清醒。该叫醒人们打破铁屋子吗?这样的铜墙铁壁,是万难打破的。但是事实证明,最后“铁屋子”消失了,但是“围城”又出现了。有时候我在想,像鲁迅这样的文豪,为何要进行小说创作?毕竟,在那个时代,写小说是“不入流”的,诗词歌赋才是阳春白雪。
原文: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
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孔乙己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同时有沈正钧1998年新编自该作品的越剧,共4幕7场。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最近,这样一段文字登上热搜。在鲁迅笔下,孔乙己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酒肴、心高气傲脱不下长衫,成了一个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为何一个世纪后,这则故事仍能引起上万网友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