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用于滋补肾阴,山萸肉滋补肝肾,山药补脾阴,所以六味地黄丸是以补肾阴为主的方剂,茯苓利水泄浊,丹皮清相火,防止山萸肉的热性,泽泻祛湿浊,所以是三补加三泻,三补是熟地、山萸肉、山药,三泻是茯苓、泽泻、丹皮,最后达到补中有泻,泻中有补的作用,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骨质疏松是人体骨骼的一种“衰老”现象,是中老年人的常发病、多发病,尤其是绝经期妇女最易出现。中医认为肾主骨,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肾精越来越匮乏,没有足够肾精化髓生骨,充养骨骼,慢慢可导致骨基质含量减少,骨致密度下降,称为骨质疏松。
谈到中药瑰宝,有一味药肯定是榜上有名的,那就是六味地黄丸,很多人并不了解六味地黄丸的历史,早在宋代的时候,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就撰写了《小儿药证直诀》,文案中就记录了地黄丸,原著中记载地黄丸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肾怯失音、卤开不合、神气不足、目白睛多、面色晄白等证。
吃六味地黄丸之前,首先得分清楚自己到底属于肾虚中的哪一种,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而肾虚主要是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肾虚一般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两种肾虚的症状不同,在服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辨别。在这,教大家一些简单辨别肾阳虚和肾阴虚的方法。
提起仲景宛西制药,人们就会联想到“药材好,药才好”这句耳熟能详、叫响全国的广告用语。六味地黄丸自宋代至今已流传千年,现在已成为传统中药经典中的经典,这不只是因为它“补阴方药”之祖的历史地位,更因为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现代中药产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