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中,正月十四是一个充满神秘与喜庆的日子。它不仅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元宵节,还承载着诸多民间习俗与信仰。让我们提前走进正月十四的世界,做好这5件事,探寻那些流传千年的古老习俗,整年都顺顺利利!一、偷青在客家人聚居的地区,正月十四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偷青”。
正月十四的到来,意味着新年即将进入尾声,虽然说不出正月就是年,但是在民间过了正月十五,就算是过了新年了,正月里的每一天都有禁忌和习俗的,在中国的传统习俗里,正月十四这一天要“守财神”,“拜临水娘娘” 等。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蛴蟆,也称作“蛤蟆”。在四川遂宁、南充等地,有一个厚植于川北乡土的地方性民俗节日——“蛴蟆节”,已有300多年历史。
川观新闻记者 李向雨 摄影报道“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2月11日是农历正月十四,夜幕降临后,南充市嘉陵区七宝寺镇热闹非凡,当地举行一年一度的“蛴蟆节”,群众点亮“蛴蟆灯”,敲起锣鼓唱着歌谣,将“蛴蟆”送到几公里外的田边或者河边烧掉,祈福健康平安。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青海乐都2月12日电 题:九曲黄河灯阵迎元宵:“不点花灯月不圆”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不过年。”2月11日晚,元宵节前夜,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九曲黄河灯阵被点亮。灯阵犹如一片光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