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古代帝王生活的诸多谜题中,有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皇帝平时讲话也会文绉绉的吗?古代宫廷,等级森严,礼仪繁琐,书面语言往往辞藻华丽、规范严谨。然而,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皇帝是否也时刻保持着这种庄重典雅、充满文言韵味的说话方式?
古代汉字第一人称代词有很多,有我、余、予、朕、吾。这些汉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所代表的具体事物都是属于自己的,独占的,当然也是自己制作,自己使用的。这些文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抽象成为第一人称代词。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对于自己是“称呼”有很多,读书人介绍自己时,会用小生,不才,在下等,大户人家女眷的自称大多是妾身,贱妾等。
都说,“朕”,自秦始皇始,成为皇帝专属的“至尊之称”。其实,甲骨文中已有“朕”字。且卜辞中,“朕”已借用为单数第一人称主格代词,作为在世之商王的自称。见“乙六九八八”“乙七一一九”“前四·四·七”“人二六九”等卜辞。前说亦有合理之处,因为甲骨卜辞中,“朕”还是方国名。
两千多年前,一个叫嬴政的男人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农耕区域,并有所扩张,奠定了中国早期版图,他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废分封,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以种种方法加强中央集权,为表彰自己完成了这亘古以来头一次的统一大业之功德,他从“三皇五帝”中择选了“皇帝”二字作为自己的头衔,以表示自己早已超越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