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清末很多的重大外交事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人说他是东方的俾斯麦,我看他更像在自嘲里说的那样“他是大清帝国的裱糊匠”更确切。李鸿章算一位外交家吗?为什么?他的这四个身份不简单李鸿章自然算是外交家。
若东北仍属大清,尚易应对,如今被俄国占据,日本虽觉棘手,却因俄国主要军事力量在欧洲,远东正规陆军仅 9.8 万余人,太平洋舰队 60 艘舰艇、总吨位 19.2 万,而日本人口 4400 万,陆军 13 个师团、兵力 60 万,联合舰队 87 艘舰艇、总吨位 27.9 万,故认定趁西伯利亚铁路未建成发动战争对己有利。
1895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作为钦差大臣签订了《马关条约》,一时间名誉扫地。第二年,俄国政府邀请清政府派人参加同年5月26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登基加冕,同时还想跟中国讨论如何限制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等问题。
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年少不识李鸿章,今日方知真中堂”,代表了当下社会对他重新审视的看法。在用客观眼光重新看待之后,的确理解了他很多不得已的苦衷与不为人知的难处,也看到了他确有治国之才,做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