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青海湟中2月21日电 题:中国高跷之乡的“Z世代”:愿自己成为故事的主角作者 李隽2月21日0时,气温低至零下16摄氏度。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的火神庙里,几十个年轻的身影陆续出现。“练了七八年,摔了无数跤,今天终于可以参加高跷表演。祈福仪式后,我就是‘七仙女’了。
民间艺术的本质或许是“俗”或鸣锣击鼓或吹拉弹唱或村歌社舞百姓多以此庆祝红白喜事,庙会祭祀而恰恰因其“俗”,便接了地气受到百姓欢迎,参与的人多了便更有了“人气”“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三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浦江二小的青少年来诵读《艺心艺意》。
早上5点10分,山东省济南市泺源回民小区内的一间小屋亮起了灯。上底、描眉、整理戏服,西关高跷队的成员们开始忙活起来,没过多久,七八平方米的屋子就挤满了20多人。今年是“90后”西关高跷传承人刘海峰“接棒”新春巡演的第九个年头。天不亮,队员们就聚到一起化妆、筹备。
于保月今年元旦前夕,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喜讯传到我的老家胶东半岛。一时间,“高跷踩街”的活动便在村镇间热热闹闹张罗开了。老家的各村镇里,都有各自的高跷表演队。
踩高跷 庆元宵“咚咚锵!咚咚锵!”……2月14日,在德城区小锅市社区内,锣鼓铿锵木跷当当。高跷队的成员们在为元宵节表演做着最后一次彩排。“元宵节当天,大家一起到各街道表演。”队长贾凤悟说,小锅市马上要拆迁了,这场演出,对高跷队员们意义非凡。
“绑跷”是辽西高跷秧歌最重要的一步,老式的高跷都是死跷,辽西高跷直到如今都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踩跷方式,跷体由铁器和水曲柳木制成,将选好的木头经过木匠加工成4至5尺长的木棍,木棍上扁下圆、上粗下细,底部有铁箍,并在高跷底部正中钉有马掌钉,用以防滑,整个跷体的重量达到四十斤以上,一般来说高跷的脚踏板要根据其高度而定,辽西高跷的脚踏板多数在5尺以上,高跷的绑腿绳一般是用布制成的,除了要在脚背绑紧布绳之外,还需要用绑绳将小腿和跷体绑紧,达到人跷合一。
文|曹济南虞唐高跷历史悠久,发轫于元朝末年,起源于虞唐古村落一带。它记载了发生在湘中及湖湘的一段心酸历史。元朝末年,陈友谅和朱元璋争夺天下, 陈友谅的将士多为三湘子弟,而且军粮供给主要依赖湘乡资助。鄱阳湖大战朱元璋侥幸击败陈友谅,但亦损兵折将、大伤元气。
【编者按】见微知著,窥一斑而见全豹。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信念、克服困难时的坚韧,都深耕于中国人的生活细部。龙年春节到来之际,澎湃新闻记者沉下身、静下心,深入到中国社会的真实生活之中,发掘沉潜于民间虽百折而不挠的信念与意志。这些来自生活细部的故事集结成“见微”专题。
今年的春节假期虽已结束,但在济南的街头巷尾,不少庆祝新春,迎接元宵的传统活动仍在进行。近日,济南一位男扮女装的小伙儿——“酸妮儿”火了,他扭捏却又不做作的踩高跷表演发布后,收到全国网友纷纷点赞并留言,分享起自己和家人看高跷表演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