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文化的民族,“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孝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爱幼,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我们在践行“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影响深远的“二十四孝”进行具体分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武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它“现代化”。我认为可以把“二十四孝”分为四类:纯真的孝、智慧的孝、神奇的孝、愚昧的孝。 纯真的孝与智慧的孝是“二十四孝”故事中的精华部分。
一我手上有一本线装书,名叫《二十四孝》。这本书从问世至今,已经流传了七百多年,如果往前追溯,其中的许多故事甚至口口相传了两千多年。这么一本小书,二十四个小故事,为什么生命力如此强大?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多大?
在中国流传甚广的《二十四孝》,曾经被视为封建糟粕。鲁迅曾专门撰文,辛辣犀利地抨击与之基本相同的《二十四孝图》。诚然,《二十四孝》中的一些孝义故事,过于迂腐残忍了一些,比如“尝粪忧心”“卧冰求鲤”“郭巨埋儿”之类。但是百善孝为先,崇尚孝义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
全媒体记者 赵新春 杨晓伦《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的宣扬儒家思想和孝道文化的通俗读物,讲述了从舜到北宋黄庭坚,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二十四个孝子孝敬父母的故事。二十四孝子的故事,今天看来或有糟粕,但却是中华民族推崇孝道的历史见证。
作者:袁正领中国民间文艺覆盖广泛、底蕴深厚,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源流,有着广阔的创新创造空间。如何做好“两创”,我认为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强化现代性指向。
因此,应通过发掘适合的文本材料,讲述更吸引人、更有说服力、更让人印象深刻的中国故事,培养越来越多中国故事的倾听者、爱好者、研究者,借助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中国故事,引发全世界更多的兴趣和关注度,消弭西方世界的“东方主义”偏见,塑造中国国际文化新形象。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