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色中国】绿色中国10月14日电(融媒体记者铁铮)大熊猫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我国日益得到重视。10月13日,西华师范大学携手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召开了大熊猫学院建设研讨会,成为大熊猫研究蓬勃发展的一个标志。
来源:【绿色四川】为进一步提升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科技服务能力和保障支撑水平,加强科研与管理的融合发展,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团队于10月9日到绵阳开展第二届科技指导活动。绵阳熊猫分局科研教育部及平武、北川、安州各管护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共计30人参加活动。
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 受访者供图“天当被、地当床,失联几天深山藏”。在宋心强的朋友圈,这样的“失联”宣告,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1988年出生的他,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毕业后,来到四川雅安荥经,投身于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
近日,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从海量红外相机数据中发现了一只棕色大熊猫!保护区内拍摄到的野生棕色大熊猫(图片来源: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棕色熊猫的谜团据记载,首次明确记录棕色大熊猫是在 1985 年。
【时代记录】何海洋 撰文/摄影今年2月,2023年出生的大熊猫幼崽集体亮相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这次亮相活动是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两大组成机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联合举办的主题活动。2023年,两家机构一共成功繁育大熊猫34只。
中新网成都3月12日电(记者 贺劭清)记者12日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陈有华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团队等展开联合攻关,综合考量了物种的生态变量、遗传多样性和扩散能力等关键因素,创新性地提出了生命策略指数(LSI)这一综合评估标准。
今天讲一个冷知识:“苹果换崽”“盆盆奶喂崽”竟是中美大熊猫科研合作的结晶。这些技术被发明后,熊猫幼崽成活率有了显著提升。而这仅是中美大熊猫合作科研中众多成果中的一项。回望近30年的中美大熊猫科研合作历程,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德生有太多感慨。
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栖息地建设稳步推进,其中,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措施,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显著增加,然而,自然地理障碍将这些野生大熊猫被隔离成33个局域种群。
中新网雅安7月26日电 题: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捡屎官”:科研监测在深山记者 王鹏7月下旬,大相岭山系正值雨季。一场大雨过后,秦炜锐和同事走进深山,拨开绵密湿润的杂草和灌木,沿着大熊猫可能出现的路径缓步前行。“快来这里!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香港8月11日电(记者褚萌萌)记者从香港海洋公园获悉,该园研究团队在大熊猫“安安”离世前对其进行了一项长达31个月的研究,分析这只全球最长寿圈养雄性大熊猫晚年的活动轨迹及其对栖息地的喜好。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动物生物学》发表。
来源:【绿色四川】7月25日,省林科院“12+N”平台举办了2024年第十二期学术交流,由省林科院副研究员乔麦菊博士带来“大熊猫标准化STR个体识别试剂盒的研发与应用”学术报告。省林科院、林学会3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线上线下交流。
大熊猫是中国人民的“国宝”,也是全球珍稀野生动物的旗舰物种,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今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美国圣迭戈动物园开展了新一轮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还将与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动物园、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开展新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