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人质疑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真是“笑天下可笑之人了”!不知质疑的人是大脑有病?还是真不知农民犁耧锄耙的活计是怎么干的?或是现在有了农业现代化,就否定了农业的初始阶段?
锄禾是在夏天,六、七月份,降雨增多前。特别是在锄谷子的时候:谷苗有二、三寸高,比火柴棍细,长的一簇一簇的,行距5一6寸,双手握着三尺半的锄把,腰弯成90度,脱了鞋,光着脚,手中的锄头左右挥舞,要在一拢稠密的谷苗中,砍杀留出株距4一5寸远的,一颗小苗,赤着双脚,踩在5一6寸宽的拢坝热土上,用猫步来前移。
在他们看来,锄禾是一个人名,而当午也是一个人名,至于日字则是一个动词,用来连接锄禾与当午,如此低俗的诗句实在是不适合孩子阅读,因此部分家长认为这句诗不适合出现在课本当中让孩子学习,应该移出课本,将《小小花园》之类的健康的学习内容写进课本。
总看到有关锄禾的文章见著头条,我来说两句,希望大家指正。锄禾就是农业地里的锄庄稼,如果理解为把庄稼锄(铲)掉了,那不成了笑话,如果领导人或家长让你去锄玉米或者锄地瓜,你扛着锄头到地里把玉米或地瓜锄掉了,除非你是个傻瓜。农民们说的锄禾这是约定成俗的,就是锄长着禾苗的地。
最近看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讨论,纠结最多的就是关于“锄禾”的解释了。最初是蒙曼在诗词大会上关于锄禾的解释让人大跌眼镜,蒙曼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解释为“农民在田地里播种,辛苦劳作的汗水浸湿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