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不会总盯着手机电脑看,所以近视的很少,但不能说没有。大文豪欧阳修就是近视,自己看书艰难,就让人读给他听,纪晓岚也是近视。据马可波罗记载:早先,近视的人用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等磨成椭圆形放大镜,用龟壳做镜框,用铜或者细绳做镜柄,还有的直接把眼镜固定到帽子上。
在极度惶恐之下孙何更是手一抖,本来握在手上的笏板“啪”的掉落在地上,于是又增加了一条罪名:殿前失仪!监察御史趁机对皇帝说孙何这个货有辱圣听,应该治他的罪!宋真宗毕厚没有追究孙何的责任。虽然皇帝没治罪,孙何却背上了严重的心理包袱,我自诩是圣人门徒,没想到竟失态至此!牛脾气一上来孙何
提到近视,也许你会想到帅气的黑框眼镜或者渊博的学者范儿。然而,黑框眼镜再帅又如何?一旦摘掉它你就看不清周围的世界。渊博的学者范儿又怎样?还不是填补不了被人笑作四眼田鸡的悲凉!现在许多备孕的小夫妻也忍不住担心起来:肿么办,我有近视,会不会也生出个近视的孩子?近视会遗传吗?
现在的近视人群大部分都是看多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不过古代是没有这些东西的,那时到处都是山清水秀的风景,也不会躺在沙发刷微博抖音,而且古代对于行起坐卧的仪态很重视,很少有人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所以按理来说古人应该不会得近视,可实际上古代也有不少近视眼,他们大部分都是读书人,因为古代纸张书籍非常珍贵,所以书上的字非常小看起来很废眼睛,有些人为了科举日夜苦读,十年寒窗不得近视才怪,还有些人买不起书,只能去有钱人家里借书,为了尽快看完归还他们只能通宵达旦地阅读或者抄写,但古代又没有电,看书只能点煤油灯和蜡烛,家里穷的还要凿壁偷光或者囊萤映雪,久而久之也导致了不少近视人群,比如先秦的韩非子就是一个近视眼,还有砸缸的司马光,他“素有眼疾,不能远视”,看不清远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近视,白居易还曾写诗调侃过自己近视: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意思是说晴天眼前都跟有雾似的,没到春天眼前感觉全是花,看来白大诗人散光很严重啊。
- 儿童青少年: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4.4%,高中生近视比例为83.3%.2023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到52.7%,其中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