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标志着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这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荆棘载途,玉汝于成。
一提到中国人,就离不开家庭,五千年的农耕文化,造就了国人这种家国情怀,家园情结,家庭观念强烈。电视剧山海情大结局,涌泉村整村搬迁,村里的老人们不愿意,那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剧中有段台词是劝涌泉村搬迁,很动人:人有两头根,一头在老先人手里,一头就在我们后人手里。
•“诗圣”总能从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民的不幸,想到他人的不幸,而忘记了自己的不幸。这种博大壮烈的情怀,最集中地体现在这首诗中。这首诗与白居易的一首诗做个比较,白居易的夫人给他做了一个布裘(布大衣),穿在身上很暖和,他写了一首诗《新制布裘》“……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仓惶出逃,此时的杜甫,还在奉先,第二年他把家属安置在家羌村,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富县,他听说唐肃宗继位了,于是去投奔唐肃宗,不幸的是,被叛军俘虏,押送到了当时已经沦陷的长安,在这期间,他见证了战争后百姓的苦难,后来趁叛军不注意,杜甫偷偷跑出来了,他还是想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自唐朝"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在短短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那种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引起了我们跨越时空的强烈共鸣!
作者:祁文斌“居者有其屋”是人安身立命的基本需求。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穷愁潦倒,曾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号。而相比杜甫,差不多同时代的王维的住房条件则要优越、舒适得多。从天宝九年(750年)到其去世的上元二年(761年)之间的十余年里,他住的是别墅。
(公元761年)春天,诗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栖身。第二年8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近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这本书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对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