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城后,引来民怨沸腾,当时正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无一不是满心悲愤。在这些举人之中,有两个人的名字将会在中国近代史上烙下深刻的烙印,这两个人就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李端棻,字苾园,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原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进士出身,历任山西、广东、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全国会试副总裁、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是戊戌变法幕后推手、北京大学首倡者,有中国近代教育之父之雅称,位居贵阳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八上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知识点。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一部分官员在对外战争中认识到西方的坚船利炮,他们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求实现救国救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