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梁传松通讯员 王友红5月21日上午,湖北大冶市公安局东岳路派出所桥虹社区警务室来了一位年过六旬的太婆,她提着几袋水果放在桌子上便要离开,社区民辅警见状连忙追上前去,发现送水果的正是前不久因微信账户的几千块钱不翼而飞过来求助的周婆婆。
近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涉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款案件。15岁的小徐为了绕开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冒用母亲的身份信息注册登录游戏,又偷偷用母亲的微信给游戏充值了近5000元。小徐母亲发现后,起诉要求平台和游戏收款方退还全部充值金额,最终未获法院全额支持。
为了增加玩网络游戏时的体验感,长治一12岁孩子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豪掷千金”偷偷瞒着父母充值14000余元……11月4日,山西晚报记者从长治市公安局获悉,接到孩子母亲王女士的求助后,民警立即与游戏充值平台联系,并最终追回了全部损失。
来源:人民网 随着网络的普及,未成年人网络打赏、网络充值行为时有发生。司法实践中,关于未成年人充值网络游戏后,监护人要求返还充值款项的案件屡见不鲜,那么未成年人充值网络游戏后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返还充值全额的请求能否得到支持呢?
近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人民法院审结一宗案件,一名10岁儿童在一个月内在同一款游戏里充值超过50次,合计5万余元。其母亲提起诉讼,要求全额退款却未能实现,法院判决游戏公司退还充值总额的30%。那么,10岁儿童充值玩游戏逾50次,法院为何未判全额退回?
近日,有位嘉定的小学生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游戏充值了2万块。根据相关规定,如果未成年人未经家长同意,购买网络游戏充值及动漫游戏周边,家长可以要求相关商家退款。日前,孩子家长就来到嘉定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寻求帮助。
15岁的中学生小徐痴迷游戏他用母亲的身份证信息进行了实名认证,在游戏期间小徐趁母亲不注意用母亲的微信购买了多件游戏道具总共花费了近5000元小徐母亲将收款方告上法庭要求两公司退还小徐所充值金额并按照三倍责任赔偿其一万四千余元据悉,小徐在11岁时就曾用母亲手机在多款游戏中充值过一万
最近,家住昆明官渡区的包女士,向我们以案释法栏目反映,自己9岁的女儿玩手机游戏,竟然充值了近19万元。9岁女孩充值近19万玩手游父母退款遇困难包女士:“小孩9岁。”记者:“她是什么时候玩的?“包女士:“3月份,四款游戏一共花了差不多19万。
海口三江镇的陈先生最近因为自家小孩的事情焦虑不已。原来刚满6岁的小美最近几个月迷上了一款名为《元梦之星》的游戏,连续三天拿爷爷的手机玩这款游戏,在游戏里面充值了近1万元。眼前这个正在熟练的玩着手机游戏的女童就是陈先生六岁的女儿小美。
“我家6岁的儿子玩手机游戏充值了2万多,你们能不能帮帮我?这可是我的血汗钱啊。”4月24日,武汉的江女士向长江云新闻求助,她在申请未成年人充值全额退款时,却遭遇了困难。6岁男童13分钟充值7776元玩手机游戏充值24241.
据大象新闻报道,近日,河南滑县一名16岁男孩患了骨肉瘤,住院期间将银行卡里的14万元充了玩游戏。后在记者的帮助协调下,游戏公司退回了12万元。据男孩父亲李先生介绍,他们是河南安阳滑县居民,儿子今年16岁了,在14岁那年发现腿骨折了。
暑期接近尾声,一些孩子们开启“最后的狂欢”模式,甚至在网络游戏中“放飞自我”。令不少家长糟心的是,“熊孩子”偷偷往游戏里充钱,甚至有些金额较大,这些钱还能要回来吗?近日,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奉贤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服务合同纠纷案件。
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市民赵女士银行卡内的8000多元就被陆续“消费”了个精光,误以为是遭遇电诈的她急忙前往公安机关报警。警方介入调查后才发现,银行卡里的钱竟然是被家中的“熊孩子”用作充值手机游戏。在警方的一番“神操作”之下,这笔钱不仅被追回,沉迷游戏的“熊孩子”也彻底“戒网”。
4月8日,在浙江杭州,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张先生的8岁儿子在短短10分钟内,通过游戏充值了超过六千元的金额。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张先生情绪失控,狂扇自己耳光,而他的儿子则在一旁哭泣着试图阻拦。据张先生透露,他的儿子在游戏中总共充值了超过一万三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