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奥地利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908年的创作的油画,画面呈现一对相拥热吻的恋人,身体借由长袍缠绕着,图案装饰符号大量使用,图案介乎日本与拜占庭趣味的混合,画面还使用金片银箔等,更增强了豪华奢侈的现代神秘感。
“分离派:克里姆特,施图克,利伯曼”展览现场,观众在老国家画廊前排队撰文_李莞潸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之时,现代主义在欧洲兴起,前卫艺术开始放歌,在先锋艺术家“组团”脱离官方学院艺术的过程中,“分离派”应运而生。
每一对爱侣都曾经是同一个生命体的两半,就像布朗库西刻画的爱人一样连在一起,后来虽然被强行分开,但依然渴望重聚。——《雕塑的故事》 安东尼·葛姆雷 / 马丁·盖福德 著。27.9cm x 26 cm x 21.6cm。
奥地利著名艺术家、平面设计家和书籍插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1918),他的名字与新艺术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绘画是他最鲜明的表现。克里姆特是世界美术界最有趣、最受欢迎的代表之一,表现在设计领域尤为明显。
《吻》是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于190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目前收藏于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这幅画作是克里姆特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奥地利分离派运动的代表作之一,是20世纪初期欧洲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克里姆特晚期肖像画色彩缤纷,疑受亨利·马蒂斯的影响,从左到右分别为《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I》《Bildnis Eugenia Primaesi》《Portrait of Elisabeth Lederer》《Posthumous Portrait of Ria Munk III》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是出身维也纳的象征主义画家,也是维也纳分离派运动最具代表性的成员之一,他以描绘华丽、金色的女子著称。那些崇拜(或鄙视)克里姆特的人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他也曾走出家门,将对自然的渴望融入夏日创作中。
七夕,也称七巧节、乞巧节、巧夕等,是起源于中国汉代的古老民间节日,最早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意即汉朝宫娥彩女经常在七月七日这天在开襟楼拿丝线穿各式各样的针孔,人们纷纷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