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琦1月20日,在我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英文简称为“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该装置首次完成了1亿摄氏度1066秒“高质量燃烧”,标志着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了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
界面新闻记者 | 戴晶晶中国“人造太阳”进度再次迎来刷新。1月20日,位于安徽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EAST)实验装置实现了超亿度、1066秒的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下了托卡马克装置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核聚变能源被誉为最清洁的能源,因为它无污染;而且还被认为是无限能源,这是因为相对其他能源而言,核聚变的燃料在地球上很多,月球上也不少,随便抓一把就能发出巨量的电能。比如说海水,每升海水中含有30毫克重氢,也就是氘,这些氘通过聚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40升汽油。
2月5日,韩国媒体《Newsis》发表文章称,中国科学家开发出了比太阳温度高6倍的“人造太阳”。寻求建造能够产生无限且廉价能源的核聚变反应堆的中国科学家已经实现了持续1066秒超过1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温度,这是一项新的世界纪录。
11月12日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发布消息,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迎来重大突破:近期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人造太阳”又称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利用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即使在地球资源枯竭的状态下也能源源不断提供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