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全球首张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天图、我国首幅太阳过渡区图像、国际迄今最亮伽马暴、国产量子磁力仪首次全球磁场勘测……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卫星创新院”)研制的“创新X”系列卫星的首发星——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在轨频频传来喜讯。
今天(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目前,我国空间科学已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什么是空间科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为什么要进行空间科学研究呢?
12月22日,广西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其天文与空间科学技术团队取得的深空探索重大观测成果,该成果《船帆座脉冲星风云X射线偏振趋近同步辐射理论极限》已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发表。该校副教授谢斐是论文的唯一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截图。
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成功发射,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将开展覆盖生命、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等领域的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31日,我国“天关”科学卫星(又名爱因斯坦探针)正式在轨交付,它是国际首颗大视场软X射线聚焦成像天文卫星,在轨测试期间已取得一批领先成果。
在今天发布的《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中提出了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包括:主题1“极端宇宙”。主要是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揭示极端宇宙条件下的物理规律。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每一项空间科学任务都是非重复性的,不仅带动火箭、测控通信、卫星平台、载人飞船等共性通用技术的进步,而且要突破诸如极远极冷极弱空间探测急需的新兴与前沿技术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建立的科学卫星系列为中国科学家开展建制化空间科学基础研究提供了先进平台,使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第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8日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说,中国航天围绕宇宙起源和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等科学主题,论证实施空间科学计划,开展空间科学探索和空间环境下的科学实验,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孵化重大空间科学研究成果。
来源:光明网 10月1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国有望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 2023年8月18日下午,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与发展情况介绍会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召开,集中介绍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特别是空间站建造期间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进展成果,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新京报讯(记者姜慧梓)10月15日,我国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提出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包括:“极端宇宙”,主要是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揭示极端宇宙条件下的物理规律。
12月13日,在“夸父一号”卫星首批科学图像新闻发布会中,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负责人、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透露,目前科学家们正在论证对太阳实施三阶段的立体观测,“第一阶段将到太阳的极区观测,第二阶段将到太阳的黄道面观测,第三阶段是抵近太阳,探测太阳低层日冕,揭示太阳活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