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柳宗元的《蝜蝂传》,感慨很深。书中讲的是一种叫蝜蝂的昆虫,它的特点是喜欢往高处爬行,且爬行时遇到东西要捡起来放在自己粗糙的背壳上,即使捡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也不喜欢其他动物为自己分担,只要能爬行,仍旧继续将捡到的东西往自己背上加,有一天,它终于劳累到了极点,累死在地上。
文丨肖凌之读到这样几则故事,便让我自然地想到了放下的话题。一则是,唐代文人柳宗元在其《蝜蝂传》一文中写到一种叫蝜蝂的小虫。这种小虫在爬行过程中遇到东西就抓过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还喜欢爬高。这种小虫,只知道拿起,不懂得放下,满身都是包袱,不堪其重,最后从高处掉落,坠地而死。
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同时也是政治家,针对当时“民为吏役”的社会现实,他大胆提出了“吏为民役”的为官主张,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权力由人民赋予,官吏要为民做事,而不是让民众成为自己的仆役。在一千多年前的柳宗元能提出这样的见解,实属难能可贵。
《小窗幽记》有云:“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留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最早出自南宋士人王伯大的《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