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不称职的父亲。”父亲至死也未知晓黄旭华在做什么,母亲逝世也未能见上黄旭华一面。自古忠孝两难全,对祖国的忠,也便成为黄旭华对父母最大的孝。
开篇:一张消失的“全家福”1957年,上海码头,一位年轻人提着行李与家人告别。母亲拉着他的手问:“孩子,你要去哪儿工作?”他沉默片刻,只答:“去北京,搞科研。”这一走,他“消失”了整整30年。家人再未见过他,甚至连父亲临终前都未能见他最后一面。
在新中国的科技征程中,无数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黄旭华,便是其中的典型。1958年,他带着使命踏入神秘领域,一场用算盘撬动核潜艇梦想的传奇,就此拉开帷幕。一、1958年北京西郊:消失的邮递员与算盘上的核潜艇1958年深秋,北京邮局收到一封奇怪的信件:"查无此人,退回原处"。
极目新闻记者 张奇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2025年2月6日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2月9日,在黄旭华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木兰船建大楼内,前来献花吊唁的有该校不同学院的师生,也有社会各界人士。
新华社武汉2月9日电(记者余国庆、潘志伟)多次采访黄旭华院士,也多次拍摄他进入办公室工作的影像,但2月7日,记者站在以往经常采访拍摄黄老的走廊里,这一次看到的却是因保密贴在门上的封条,恍惚中突然意识到,这位一生“为国铸剑”的老人,在前一天晚上,真的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办公室。
黄老能够专心研究也离不开妻子的默默付出,黄老与妻子李世英是在工作中认识的,两人在1956年结婚,而黄老在1958年就开始了秘密研究任务,新婚不久就被迫两地分居,而且以黄老的工作性质很难见面,好在在1962年李世英也被调去了北京参与核潜艇项目,从事资料收集、整理与翻译工作,这才让夫妻二人有了更多见面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