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多大了还不结婚?” 让无数年轻人选择断亲!过年回家,亲戚围坐一桌,本应是其乐融融的团聚时刻,但不少年轻人却把它当成“酷刑”般的体验——催婚、催生、问工资、比谁混得好,仿佛所有隐私都成了长辈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父母辈甚至更老一辈的记忆里,亲情是大家庭生活必然的一部分,即便“远亲不如近邻”,亲戚也会通过节假日、红白事维护彼此的联结,所以“走亲访友”也是比较日常的往来方式。而亲戚作为一种关系,正在经历着某种危机。
年关将至“成绩怎么样?工资有多少?买没买房?有没有对象?啥时候要孩子?”这些伴随着过年期间的灵魂拷问让无数年轻人破防奉行“年轻人需要指点,但不需要指指点点”的宗旨为了逃离这些破防瞬间不少年轻人选择加入“断亲”队列————————————何为“断亲”?
澎湃新闻记者 王芊霓 实习生 杨舒媛 李佳慧近日,微博上掀起了“年轻人断亲是感性还是理性?”的热议话题,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该话题不仅延伸至原生家庭、亲密关系和现代性等领域,还有讨论“断亲能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吗?”“现在年轻人流行断亲”等相关问题。
来源:中国妇女报 断亲,重点不是在于断,而在于选择。对那些会消耗你、拖累你的关系说再见,不比之前维持一团和气的表面祥和好多了吗?年轻人断亲的背后,其实是自主选择了自己所处的关系,为了让自己更舒适、更自洽。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断亲”——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交往,也就是基本不走亲戚。“工资多少、啥时找对象、房子买了没……”诸如此类问题让许多年轻人感到厌烦,春节时也懒得去亲戚家走动,甚至索性选择不回家。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近来,“断亲”这一敏感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讨论,特别是关于一位重度抑郁女生被医生建议断绝与亲人的联系,这一案例尤其引人关注。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揭示了这种现象背后更为复杂的原生家庭困境。
不过,断亲背后所蕴含的却不仅仅是个人选择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是传统宗族经济的哀鸣。在过去,家族经济往往是基于传统的农耕或手工业生产模式,年轻人通常会在家族企业中承担特定的角色,例如农田耕作、手工艺品制作等。
你听说过“断亲”吗?如果没有,或许你比较幸运,有一个相对和谐、包容的亲戚圈子,使你无需因为亲缘关系带来的负担而烦扰。不过,在“血浓于水”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情境之下,许多人就算对维持亲戚圈子感到焦虑、疲倦,也未必敢于想象这种大胆、决绝的可能。
□孙悦 (宁夏大学)前段时间,某音乐人利用AI技术“复刻”了自己过世的女儿,她不仅能够与人对话,还可以为妈妈唱生日歌。在互联网上,除了用AI“复活”自己的亲人,还有一些账号以长辈的身份分享生活、教授技能以及与网友进行情感互动,被称为“电子亲人”。
最近,年轻人“断亲”这一社会话题持续引发热议,用年轻人的话来说,“对于无边界感的亲戚,就应该断绝往来,甚至断绝往来的对象从亲戚,延伸到了父母和亲生兄弟姐妹。”不过,年轻人“断亲”并不代表他们对亲缘关系的完全放弃。
据《半月谈》报道,这种现象表现为“一旦涉及成绩怎么样、工资有多少,买没买房、有没有对象,感觉天就聊死了”“年轻人需要指点,但不是一年到头见不了几面的亲戚指指点点”等等,在现实压力之下,年轻人不喜欢走亲戚、乃至不愿意过年回家,都成了一个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