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通常在冬至这一天,居住在叶蛰宫四十六天,第二天居住在天留宫四十六天,第二天居住在仓门宫四十六天,第二天居住在阴洛宫四十五天,第二天居住在天宫四十六天,第二天居住在玄委宫四十六天,第二天居住在仓果宫四十六天,第二天居住在新洛宫四十五天,第二天又居住在叶蛰宫,这就叫做冬至。
西方哲学与宗教认为,心属形而上学范畴,是逻辑层面的,或认为与上帝相关的称谓,是不能研究与认识的。我国传统文化心学中的心,是“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的心,是《黄帝内经》所述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统括这一系列精神活动的,似乎都是指心的“用”的层面而言,而心的体则被认为是气,《黄帝内经·灵枢》中说:“神者,正气也。”
古人云: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篇中关于人体阶段的认识,将人的一生分为“十阶段”,这种划分方法也是在根据五脏六腑气血的盛衰来观察生命周期的。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