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宿州,有元宵节点面灯的习俗。小麦粉是制作面灯的原材料。善做面食的北方人在这天会做好12盏精致的面灯,12盏灯代表12个月份,遇上闰年还要多做一盏。人们用各种各样的小工具,将面灯捏成花、狗、鸡、兔、龙等不同形状。代表不同月份的面灯蒸熟之后,面盏里的水量会有所不同。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做好的面灯和萝卜灯造型。陈光金 摄在面灯灯窝里加入食用油。陈光金 摄正在点亮面灯。陈光金 摄小朋友提着面灯喜笑颜开。陈光金 摄小朋友提着点亮的面灯玩耍。陈光金 摄老人为孩子点亮面灯。陈光金 摄上锅蒸好的面灯造型。陈光金 摄宋玉霞和家人正在制作面灯造型。
2月11日,在临沂市郯城县泉源镇集东村,人们聚集在一起制作“面灯”,以加深对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认识,感受元宵节欢乐、喜庆、祥和的气氛。当地有正月十五蒸“面灯”的习俗,蒸“面灯”需要先用面团做成各种形状,上锅蒸熟,然后在灯窝里插上灯芯,倒上植物油。
带有梅兰竹菊的面灯。 刘鸿鹤 摄中新网安徽宿州2月5日电(刘鸿鹤)提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就自然会想起吃汤圆、拎灯花、猜灯谜……在安徽宿州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元宵节习俗——“蒸面灯”,当地老百姓会在元宵节晚上将蒸好的面灯摆放在家中的各个位置,寓意来年亮亮堂堂、平平安安。
来源:【海报新闻】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昊 日照报道2月2日晚,在山东日照莒县夏庄镇大荒村,宋玉霞和家人正在制作“面灯”。制作“面灯”需要先用面团做成各种形状,上锅蒸熟,然后在灯窝里插上灯芯,倒上植物油,将灯点亮。
崔琰 2月1日摄于沂水县龙家圈街道美“兔”秀秀| 一起做面灯,体验民俗迎元宵佳节美“兔”秀秀| 一起做面灯,体验民俗迎元宵佳节美“兔”秀秀| 一起做面灯,体验民俗迎元宵佳节美“兔”秀秀| 一起做面灯,体验民俗迎元宵佳节美“兔”秀秀| 一起做面灯,体验民俗迎元宵佳节美“兔”秀秀|
元宵节的习俗源于民间的开灯祈福。随着时代变迁,元宵节的风俗有了很大变化,多地白昼为市、夜间燃灯,同时还加入了猜灯谜、舞龙舞狮、扭秧歌、蒸面灯等特色活动,让大家欢喜庆元宵。这两天,在河北石家庄的民间花会展演上,最吸引人的就属传承千年的非遗项目红脸社火。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走进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农民70岁的宋玉芳家,正巧赶上她和老伴盘坐在炕头上精心制作豆面灯。威风凛凛的老虎、金光熠熠的彩凤、憨态可掬的大象,送福“萌蛇”、红彤彤的螃蟹、大虾、扇贝等多种当地特色海鲜……这些面塑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记者 史安琪“清明燕儿,端午蛋儿,正月十五捏豆面儿。”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在山东部分地区还有捏豆面灯的习俗。一个个普通的面团,经过揉、捏、搓等工序变成了好吃又好看的豆面灯,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如意,五谷丰登。费时费力但好看又吉祥“照照耳朵听得远,照照眼睛看得清。
来源:【农民日报】01元宵面灯WINTER新年过后,我们便开始盼望着元宵节,在我们的记忆中,元宵节比新年更具有年味。元宵节又叫灯节,天还没有黑,家家户户的门口便挂上了灯笼,一般是红色的纸灯,用木料或竹子做的骨架,用薄薄的光连纸或塑料纸糊上,还要在上面贴上年画或者剪纸,非常的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