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羚靖(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夏明方(生态史研究中心教授)21世纪初提出的“人新世”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学术讨论。“人新世”意在强调人类进入了“全新世”之后最新的地质时代,成为决定地球未来的关键性力量。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是我国最早研究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学者之一、云南大学教授周鸿的第15部专著,这本书体现了作者独到的生态学学术眼光和生态学研究体系,是一本内容丰富、体系全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学术专著。
大概在2021年年初,肖峰先生联系我,询问是否有兴趣翻译一本关于1931年长江水灾的英文著作。我是历史地理学出身,博士论文研究对象是水利史,而思考水利的视角又以生态史、环境史为切入点,因此对历史上的水问题有条件反射式的敏感与兴趣。
英国《新科学家》8月21日文章,原题:人口减少为何能够改变这颗星球 1968年保罗·艾里奇与安妮·艾里奇夫妇出版了著作《人口爆炸》,书中对即将到来的可怕生态灾难进行了展望。他们称,现有的人口增长趋势必须放缓或得到逆转,否则灾难必将接踵而至。
The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the Philippine warship illegally grounded at China's Ren'ai Jiao in South China Sea, is severely damaged.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环境史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生态危机催生,并由环保运动推动。它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着重探讨文明与自然的协同演化,考察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环境史旨在考察历史上社会—生态系统的变迁,与生态科学具有密切联系,实际上是从生态视角解释历史。
“生态文学四部曲” 《屠海》《与狼共度》《鲸之殇》《鹿之民》呈现了大地、海洋以及加拿大北部荒原上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立足于唤起人们对环境破坏、野生动物受到虐待和原住民所处困境等的关注,充满强烈的生态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
6月2日,第二届“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在京揭晓,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以视频形式致辞。已连续举办两届的“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推选活动,通过深入挖掘更多生态环境好书及其内在价值,力求在全社会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Natalie Koch, Arid Empire: The Entangled Fates of Arizona and Arabia,Verso,January 2023, 208pp1965年,美国作家弗兰克·赫伯特(Franklin Herbert)创作的《沙丘》(Dun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综合外媒报道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了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哲学教授约翰娜·奥克萨拉(Johanna Oksala)的新书《女性主义、资本主义与生态》(Feminism, Capitalism, and Ecology)。
又到了亲子学堂荐书时间了,和孩子一起读好书,享受温馨的共读时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每年的4月22日被定为世界地球日,是为了提高全球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而设立的。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全球战塑”,旨在指出塑料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据某媒体1月7日消息,近日澳大利亚新威尔南士州达令河爆发生态灾难,河流中上百万条鱼窒息死亡,而周围居民纷纷将这些近一米长的大鱼捡回家当晚餐。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在发展的这些年却是各种破坏和伤害。原本洁净的环境,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变的肮脏。在此希望我们反省能还回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