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我有幸在驻马店清真南寺见到过杨老前辈,当时还有洪勇敢,杜吾德,马国强,潘保平,我们带着十分好奇又敬佩的思想,观望着这位传奇人物,他个子不高,其貌不扬,只有双掌显得异常的奇特,宽大而厚实,抓握他的手指如同握住一根根小红萝卜般的感觉,他慈祥地望着我们微笑,双掌如两个大扇子垂立在腿边,让人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双掌过膝的感觉,杨老前辈大概于1995前后去世,90多岁的高龄令心意界人士广为传诵 .杨老前辈具有这么高深的心意拳武功绝技,引起了我们高度地重视,激发我们一定要研究出他是怎样练出这一双铁掌的方法,我们终于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他长年坚持每天都要打双把单式拳架往返重复二三千余次的练法;
根据鷄啄食动作,象其形,而取其意而来!讲究拳,脚,肘,膝,并用,灵活多变,富于变化!此技法动作:古朴,简单,实用,易学,易练,锻炼脊柱及腰胯,灵活四肢,及身体灵敏协调性,并开发人体潜能,男女老幼皆可练习,集健身娱乐,修身养性,防身技击,于一体!
练习传统武术的,应该都听过《易筋经》,都知道这本书里面藏着传武修炼的秘密,也就是伸筋拔骨。等到真正修炼了《易筋经》以后,好多人都比较失望,因为从伸筋拔骨的角度来看,以“韦陀献杵”为代表的《易筋经》并不比瑜伽的修炼更好。
由于训练不得法,不少心意拳爱好者下了极大苦功,可步法效果却不尽人意,如何训练出在实战中用得上的实战步法,是摆在众多习练者面前的难题为什么发现空当却打不进,为什么连击达不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什么步法训练不少而效果寥寥…
【原文】以心意诚于中而肢体形于外,含藏先天之本,性命生死之道,阴阳为母,四象为根,以夺阴阳之造化,扭转乾坤之炁机。此一段文字见于近年来问世的《姬际可自述》,虽有后人伪造的嫌疑,但拳学价值很高,故采用之。
按语:此文孙保才老师分析了太极拳的螺旋劲与心意拳的拧裹劲的共性。诸君不妨一读,许会有所收益。正文:我对陈式太极的认识和了解,大多来自与炼习这个拳种的朋友相互交流学习中得到的。心意拳与太极拳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其中的螺旋劲与拧裹劲就是一种,可以说是它们的共性。现略谈一下与大家分享。
心意六合拳以动物之形态取意,立规成拳。1.龙形搜骨之法,龙形主骨骼,身法之伸、缩、起、落,手法之钻翻屈伸,步法之盘曲转换,故要求起伏龙升天,落如蛰龙翻浪,体现龙有搜骨之法的妙用。2.虎形扑战之勇,虎形主呼吸,气存于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