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人来说,解剖这个词是冰冷的、陌生的还带着一丝丝恐怖的感觉,但是如果要在死后要把自己的身体捐出去做解剖,你能接受么?目前遗体捐献主要用于医学教育、科研以及临床诊疗的重要资源,是把理论科学研究实现为临床应用的重要途径,对现代医学发展与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遗体捐献是一项充满善意和奉献精神的行为,它涉及到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和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对于许多人来说,捐献遗体是一种表达对他人关爱和帮助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方式。在遗体捐献的过程中,捐献者需要签署一份协议,明确表示自己愿意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
3月24日上午十点,由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红十字会主办的 2023年四川省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位于长松寺的四川省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举行,有包括捐献者家属、受捐者家属、医护人员、医学院学生以及志愿者共计500余人来到现场,共同追思和感恩那些平凡而高尚的人们。
生命即将落幕之际,你会如何选择?有这样一群人,当人生之路走到尽头时,他们选择慷慨地送出生命的礼物,或捐献器官、组织,帮病重者延续生命,重启人生;或捐献遗体,助未来的医者锤炼医术,探究疾病的未解之谜,最终帮助更多同病相怜者。对他们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
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安青)“我一辈子也没给国家做过多大贡献,去世后想把遗体捐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这样也算是最后一次为国家做贡献了。”陆庆华说,这是她丈夫姬记宽生前最后的心愿。3月27日,记者来到大同市灵丘县夕阳红养老院,见到了陆庆华,并了解了她的丈夫姬记宽一生的故事。
中新网安徽新闻6月14日电(徐雅娜 柳昊)在黄山市屯溪区阳湖镇,一个温暖而感人的故事正在被人们传颂。阳湖镇执法队队员程华北,在生命终结后,选择将自己的遗体和角膜无偿捐献,为需要帮助的人带来希望和光明。程华北,一位普通的乡镇执法队员,在工作中他始终坚守岗位,尽职尽责。
原标题:遗体器官捐献,彰显生命延续的意义近日,长沙63岁老人徐是离世捐献了遗体和角膜。就在四个月前,他刚为92岁母亲完成遗体角膜捐献,38年来,徐是的家人中已有7人完成了遗体器官捐献。(8月16日 央视新闻客户端)这位63岁的老人,离世后捐献遗体和角膜,为他人生命带来新生的希望。
来源:【沈阳日报-沈阳网】每到清明节,我们都会向逝去的亲人表达哀思之情。清明节前夕,在沈阳市菩遥山墓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缅怀纪念活动。被追思的对象和与会者非亲非故,但他们却赢得了每名与会者的尊敬和怀念。他们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遗体(器官)捐献者。
器官移植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有效医疗手段。但因为器官短缺,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在中国,每年有30万器官衰竭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他们之中只有2万人左右能得到移植手术的机会。每年的6月11日是“中国器官捐献日”。
来源:【湖南日报】湖南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逐年上升,已帮助万余患者重获新生——器官捐献,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周倜 通讯员 姚赛兰 谢奇艳6月11日,湖南省《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宣传月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长沙西湖公园举行,旨在让更多群众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