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说过:“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起一辈子读。”在我眼中,汤勇先生的新作《教育的第三只眼》是一本“大书”,无疑也是一本好书。汤勇先生“不简单”,从事区域教育管理十多年,潜心于乡村教育的探索、行走与改变。
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编者按:雨果曾言: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为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推出“我的读书笔记”新闻策划,记录下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校长老师的读书感悟,让阅读成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视障者失去了视力,意味着他们失去人类接受信息最重要的渠道。黑暗中,视力残障的孩子寸步难行,四处碰壁。为了让他们勇敢迈步,有一群人用爱和汗水去浇灌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这群人就是特教老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特级教师管建刚在谈课堂效率问题时,举了个例子。他说,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会提醒学生上课前把要学的新课文折个角。这样一来,上课时,学生翻书既准确又方便。为了减少学生翻作业本浪费时间,他会提醒学生提前在要做的那一页夹一支笔。
近来收到浙江省杭州市文海中学教师李小军的著作《看不见的教育》,相识十余载,我发现他始终保持手不释卷的习惯和研究精神,这或许是他从乡村走到城市、实现职业和专业一次次升级的原因——他痴迷教育经典,带着疑问读,读为解决疑难;
【师范生说】教育,从“被看到被需要”开始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乐育书院2021级英语专业“优师计划”本科生 罗惊鸿初中入学考试的失利像一道冰冷的分水岭,将我与昔日的自信悄然分隔。就在我几乎要被沉重吞噬时,初二那年,她如同春日里的一缕暖阳,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