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得和谐发展”。但是,进行德育教育,空洞乏味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来源:环球网12月10日,由环球网主办、维思传媒承办的2020环球网教育盛典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楼隆重举行。本届教育盛典延续去年的教育公益属性,以“公益,让教育更美好”为主题,聚焦教育公益、在线教育、国际教育、K12等教育众多热点话题。
来源:【三秦都市报】学科思政在本质上应是“育人”先“育德”,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融入思政教育?怎样才能实现语文学科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怎样才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而形成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工作至关重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与德育工作存在着密切联系。语文课堂也是“微德育”的主阵地,笔者认为,应通过大育化小、小微大作的理念,将德育工作做实、做精、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