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双十一”,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开启了“大促”吸引消费者。近日,东城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直播间购买翡翠手镯引发的买卖合同纠纷,法院经审理认为商家在销售过程中构成欺诈,支持了消费者三倍赔偿的请求。法官提示消费者,网购还需擦亮双眼,避免冲动消费。
央视3·15晚会上,翡翠直播公司中的“演技派”——广东省四会市永德祥玉器店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家店利用主播和货主表演的双簧戏,甚至还有“缅甸偷渡客偷渡过来卖玉石”的情节,让消费者以为“捡漏”了,再以次充好赚差价。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来临,考虑到网络购物具有一定便利性和性价比,不少人纷纷选择在网络上购买商品。如果收到实物后发现与“卖家秀”存在差异,消费者能否要求三倍赔偿呢?基本案情2023年6月,鲍女士通过网购软件添加一家翡翠店好友,与店铺沟通定制翡翠首饰。
#直播间翡翠证书造假法院判赔3倍# 3月17日,湖南株洲。法院公布了一起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张阿姨在直播间购买翡翠(A货)手镯2件,附《珠宝玉石鉴定证书》两份,鉴定结论均为翡翠(A货),收货后发现做工粗糙,委托鉴定结论是两件均为翡翠“处理”手镯。
杨先生是一位玉石爱好者,2022年,他在某珠宝店直播间以53420元的总价,陆续下单购买翡翠原石14块。在每块原石切割前,珠宝店明确提示原石在切割、开窗或磨皮后会影响产品的完整性,不支持退换货;主播介绍只是按个人经验判断,不作为最终结论。
来源:北京海淀法院 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直播买东西也成为了日常购物渠道之一。原本神秘的翡翠玉石交易,也登上了直播带货的舞台。灯光下冰透亮丽的玉石,加上主播热情高涨的推销,吸引了不少翡翠爱好者,让人直呼“太美啦!
唐女士看直播时,一激动花15万买了块翡翠毛料,并由直播商家加工成玉镯。可收到货后,唐女士左看右看觉得这个手镯不是自己购买的毛料所加工,认为直播商家偷换原料,也未按自己要求加工,构成欺诈,要求退还货款并三倍赔偿。但直播商家同意退货,却不同意三倍赔偿。
春节刚过,直播带货行业再次传来重磅消息,拥有1.1亿粉丝的主播“蛋蛋”因涉嫌在直播带货期间虚假宣传被相关部门立案调查,继三只羊、东北雨姐事件后,广大网友对直播带货的信任再度产生怀疑。直播带货的产品真如主播保证的那般高品质吗?直播间里的产品便宜的原因在哪?
太疯狂了!江苏的张女士以一颗宽厚的心,将价值12万的翡翠手镯,以友情价仅售2万给了她的闺蜜何小姐。然而,转眼间,何小姐却将这份友情炸成了烟花,声称手镯为假,不仅要求退款,还要求张女士赔偿高达6万的巨款。更离谱的是,这场闺蜜间的翡翠风波竟然升级为法庭较量!
蔡女士:“人家商户就说了,你这个就是危地马拉料,看都不用看,我问了五个,至少五个,他们都是统一这样跟我说的,缅甸料和危地马拉料,我现在才知道,一个是萝卜,一个是人参的价格,就是价格相差很悬殊,鉴定证书他们说都是A货翡翠的,但是所有在行的人,都能一眼辨别,它镶嵌的是18K金莫桑钻,不是天然真钻 一个是人工的,一个是天然的,一个就是青菜萝卜价,一个就是天价。
制图:王帅近些年,日用品已经不再是消费者网购的唯一的选择,一些珠宝玉石、古玩字画等高价值商品也纷纷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利用网络平台增加销售额。而现实却是,总有不法网店利用消费者存在“捡漏”的心理,通过以次充好、虚假宣传、伪造证书等手段,误导消费者。
王晓语制图:王帅近些年,日用品已经不再是消费者网购的唯一的选择,一些珠宝玉石、古玩字画等高价值商品也纷纷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利用网络平台增加销售额。而现实却是,总有不法网店利用消费者存在“捡漏”的心理,通过以次充好、虚假宣传、伪造证书等手段,误导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