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受胡老的方证影响较深,也是自己随后这近七年坚持学习经方的动力渊泉,经方临床时单刀直入,快、准、狠,历历在目,其间也是吸收各家论述,有些绕来绕去神神秘秘,有些庞杂广论,道理一堆,兜兜转转,真正临床还是胡希恕,胡老的六经八纲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最为果敢,自己每每回头品读依旧热血,其辩证不讲脏腑经络,不讲内经,回归原汁原味,其言“辩方证是辩证的尖端”初识虽觉简单,甚至不屑,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张仲景时代或写此巨作时,其背后的思想想法亦是如此,不求医理直取其病其症,解决临床问题,故后世各医家均明伤寒论是一部临床医学!
西医也好,中医也罢,疗效不应该是医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吗?胡希恕经方医学最大的魅力就是学好了,那疗效是杠杠的!那么影响中医药疗效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方证是否相应,二是剂量是否准确,三是药材是否合格。我认为,这三个因素还是有个先后顺序的:方证相应>剂量准确>道地药材。
详审其脉症,那么他这个书啊,就是辨脉辨证,看其结果“知犯何逆”,这个“知犯何逆”面很广,不是光问他是怎么治坏的,那个是可以问的,不是不可以问的,主要的还是在这个结果,他是津液亡失太厉害的变化里虚证啊,或者由于这种错误而邪入内呀,是发生陷胸汤证了,是发生阳明证了,或者发生阴寒重症,这都不一定的,这都是治逆的结果,“知犯何逆”,让你考察这些东西。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渴欲饮水,入水则吐者”,五苓散证就渴,渴,喝还渴,这叫消渴嘛,怎么样喝,也不吸收,胃停水多了就要呕吐,所以“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这跟前面的199条基本一样,“被火”是指接受了温针、火攻等疗法,这对阳明病而言是火上浇油,使病家体内的火热越来越多,再加上小便不利,虽然能汗出,但仅仅是在额头上,并且还是微汗出,这种出汗非常少的,因此也会导致黄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