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来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华附讲坛”,以“生命之美,结构之绚”为主题开讲。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随着AI在分子结构预测上的应用,有种流行观点认为结构生物学家存在“下岗”风险。
10月25日,以“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2024上海公共关系国际论坛在上海浦东新区举行。上海市副市长陈杰出席论坛并发表致辞,他强调了上海在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上海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成就。
高校院系主任谈专业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如今,30多年过去了,这个学科到底发展得怎么样?生物学的世纪到来了吗?关于这个问题,专业人士与普通民众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生命科学。
施一公作品《自我突围》封面。近日,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首部作品《自我突围》出版发行,并引起社会关注。澎湃新闻注意到,这本书分收集了施一公的50余篇文章,内容涉及他的家世故里、成长足迹、生活百味,也呈现了他的育人之思、科教心得等。
如同电影《模仿游戏》中,“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在二战期间带领团队协助盟军破译德国密码系统“英格玛”一样,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也带着他的团队,用6年时间,试图破译世界结构生物学公认的两大难题之一―剪接体的密码。
2023年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伴随着暮春时节,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于杭州拉开帷幕。4月24日大会召开期间,中信出版集团联合大象出版社举办了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的新书《自我突围》发布会。
施一公院士的研究展现在高中生物必须一最前面的部分老版高中生物教材从我上高中时候就在使用了,在我工作这十年依然没有换教材,可喜的是今年开学启用了新教材,更让我惊喜的是翻开书展现在眼前的是施一公关于科学的研究和介绍。
施一公196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1984年以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90赴美就读爱荷华州立大学,后转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并在1995年获得该校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
2018年12月31日和2019年1月10日,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研究团队分别于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发表两篇与阿尔兹海默症关键蛋白作用机制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多网友说这都是电镜的功劳,事实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