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时,可能并不一定需要手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就可以完美地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那么, ESD和EMR 各有哪些优点?哪些胃癌患者适合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优点:操作简单:EMR相对简单,适合技术水平较低的内镜医生。
引用本文:陈淑佳, 祁胜宾, 孙秀静, 等. 帽状息肉病临床和内镜特征及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2, 39: 838-84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1119-00690.帽状息肉病临床和内镜特征及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陈淑佳1 祁胜宾2 孙秀静1 李鹏1 张澍田1。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两种不同的内镜下治疗胃肠道早期肿瘤和癌前病变的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包括:操作方法不同:EMR是通过内镜下利用高频电切将病变粘膜组织切除,适用于小的(通常小于2cm)隆起性病变,如息肉或早期胃癌。
5月29日是“世界消化健康日”,也称“世界肠道健康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突飞猛进,消化内镜已经进入诊断治疗并举的时代。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每年内镜诊疗人数超过14万、实施手术量1.5万例、需要住院的复杂手术达4800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
在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下,癌症治疗逐渐向“保留器官功能”方向迈进。对胃癌患者而言,不少人常会担心手术是否意味着要“切除胃部”,这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消化、营养吸收等一系列问题。如今,胃癌的保功能手术给了部分患者新的选择。那这种“不切胃”的手术真的适合所有胃癌患者吗?
每年到了年底,往往是体检的高峰期。一些人会在做消化内镜时发现息肉——这个息肉到底要不要紧?有没有癌变的可能?下面,带大家来了解下结直肠息肉防治的知识。结直肠息肉是指生长在结肠或直肠黏膜表面,并向肠腔内突出的一类隆起性病变。这些病变在未明确病理性质前,通常统称为息肉。
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不同起源层次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Evaluation of 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ct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of different origin。
ESD即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是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治疗主要针对早起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方法是在内镜粘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粘膜剥离。切除深度:粘膜全层,粘膜肌层及大部分粘膜下层。
滨州市中医医院始终把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作为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各科室勇于创新、攻坚克难、潜心研究,陆续推出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力求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诊疗服务,走出了一条以创新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目前,部分技术和项目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效果和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