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农耕文化中,祭天、祭先农、祭山川土谷等神的仪式发展很盛,并一直演变留存至今。社火,中国最古老的风俗,在这里延续了数千年。社火的起源就是祭祀,是社祭的演变形式,有祝福之意,指在节日里的各种杂戏、杂耍表演。“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近日,临夏州和政县杜家河举行社火表演,其中,小朋友扮演的“尕妖婆”最为吸睛。 “妖婆”,也称“摇婆”,是西北农村每逢春节闹社火的一个角色,日常生活中表演叫“喜婆”,亦可男扮女装,以“丑”和“喜”为特点,表演浮夸幽默,在为民众送去欢乐的同时,扫除晦气,祈求平安健康。
各位网友大家好,第三十三期的《看兰州》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在本期的节目中,我们将继续为大家介绍【兰州年@家】系列——兰州社火,陪您一起回味闹社火这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社火,起源于北方民间的图腾形式——傩(nuó)仪,是一种古老而广泛流传的民间文化。
哥哥杨海龙今年是第一次被邀请成为其中一员,而像这种临时组队的社火演员,在西北农村地区并不少见。这项起源于秦汉百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集体游艺活动,近几年由于短视频平台的火热,让原本极具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互联网传向全国各地网友的手机。
“马社火”是村里的“社火头”挑选精干的男青年,组成“马社火”队,人员不等,身穿古装戏剧的服饰,手持各种道具,扮演成传统历史剧目中的“折戏”或“全本戏”,骑上披红挂彩的骡马毛驴,每匹脖子上挂着铜铃,再由人牵着,由彩旗队先导,锣鼓队开道,“马社火”就出场了,是镇子的“夸街”,是村寨的绕村慢慢由村头村尾转来转去,社火队经过谁家门口,谁家就放鞭炮,焚烧“化马”钱,以示迎接,有的人家当听到“马社火”远远来了,提前还在家门口准备“凉菜”席、烟酒和水果等,要赠送给“社火”的管理者,这样收集来的实物和费用,在社火耍卸完后分发给大家。
□新天水记者 王琴“咚咚锵,咚咚锵……”正月十二一大早,在秦州区红桥北十字,铿锵悦耳的铜镲声、响彻云霄的锣鼓声拉开了秦州区“金龙闹新春·辉煌新征程”春节社火民间艺术汇演活动的帷幕,来自秦州区16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组织的近100个文艺团队,从红桥北十字开始,沿建设路、民主路进行
春节期间,敦煌市在白马塔景区举办“打春牛”民俗活动,迎接春天的到来。张晓亮 摄连日来,瓜州县传统社火在渊泉广场、全民健身广场、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等地依次表演。李晓霞 孙 瑶 摄近日,“灵蛇献瑞·福暖肃北”社火展演在肃北县影剧院广场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