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一件灰色的中式褂子,手托一把紫砂壶,脚踩一双黑色布鞋,眼前的陈佩斯,和观众深刻印象中那个吃面条的“陈小二”,已经有了快30年的“代沟”,除了发型没变。观众最近看到久未谋面的陈佩斯,是在综艺节目《金牌喜剧班》上。
时隔22年,陈佩斯再次站上了央视的舞台。许多网友听闻这一消息,纷纷感概“爷青回”“活久见”。毕竟自“维权事件”过后,陈佩斯就很少活跃在大众面前。尽管这些年找他的节目并不少,但“因为说不到一块去”,所以陈佩斯大多都推掉了。离开央视春晚舞台的陈佩斯,一心钻研和传播喜剧理论,而此次《金牌喜剧班》的初衷—“喜剧精神需要传承”,正好与陈佩斯的观念不谋而合。
文/骚客君1、 1950年,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陈强正随团演出。在匈牙利国家歌剧院出演《白毛女》。他饰演的角色是黄世仁,后来他还饰演过《红色娘子军》里的南霸天,都是反派人物。 演出期间,陈强接了个电话,得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为纪念这一时刻,陈强给这个孩子取名“布达”。
应了的戏,就得唱,这是祖师爷定下的规矩。多么耳熟的一句话,这些年却很少被演艺人员提及。而陈佩斯却时常挂在嘴边,无论演戏有多累,他总是那个情绪饱满的自己。可是从艺45年,被问及颗粒无收的感触时,他说出了那句坚守在心底的一句话。
前言在鱼龙混杂的娱乐圈,相比于靠流量大火的娱乐明星,真正让人敬佩的是那些老一代的人民艺术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横霸春晚舞台的演员陈佩斯在70岁高龄时再度露面出演话剧,舞台上的他激情满满,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名场面。
甘愿匍匐于大地,一步一步耕耘创作,用所思所想所悟灌溉出一部部精品戏作——“小人物”陈佩斯□本报记者 田可新 本报实习生 贾富康 张铭皓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日前,陈佩斯、陈大愚父子携话剧《惊梦》亮相山东省会大剧院,在济南掀起了一场“戏剧热”,更准确地说,是“佩斯热”。
他手里端着不锈钢水杯,坐在窗户边的椅子上,阳光刚好落到他的左肩上。2017年夏天的一个早上,63岁的陈佩斯5点多起床,6点吃完早餐,经过“太太审查”后,他穿着一件浅粉色的衬衣出门了,手里握着一支牙膏和牙刷迈进排练厅。
文|阅栀编辑|阅栀新春将近,过年氛围愈加浓郁,各大明星进入彩排阶段,为春晚做准备,而小品节目必定又是热点话题。谈及小品,零零后的记忆大都停留在沈腾、马丽、贾玲几人身上,可对许多老一辈人来说,陈佩斯和朱时茂这对“黄金搭档”,才是春晚上的“小品之王”。
文丨微史解读编辑丨微史解读提及赵本山,那绝对是无数观众不可或缺的春晚回忆。21次登上春晚舞台,13次获得春晚小品一等奖,他的辉煌战绩至今无人能敌......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赵本山之前,小品界其实还有一个厉害的“大人物”。
以前看春晚主要是为了看春晚小品,一家人被小品逗的哈哈大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不看春晚了,归根到底是因为真正演小品的艺术家都把自己给“封杀”了。现在的小品不新鲜,没有好的包袱,大部分都是喜头悲尾,失去了小品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