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也门人默丁,今年35岁,2009年来到中国后,经历了诸多人生转折点。读博、结婚、生子。2022年,他又在天津开了一家阿拉伯风味餐厅,希望扎根中国安居乐业。尽管餐厅营业不久,但凭着地道的阿拉伯风味,“圈粉”众多外国留学生,也吸引了不少中国食客。
本报驻巴西、阿根廷、秘鲁、墨西哥特派特约记者 邵世均 冯子骞 孟可心 苗 苗 本报记者 陈子帅今年以来,拉美多国领导人纷纷访问中国,凸显拉美“中国热”。与高层互动频繁相呼应的,是中拉民间交流的不断深化。“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今年以来,拉美多国领导人纷纷访问中国,凸显拉美“中国热”。与高层互动频繁相呼应的,是中拉民间交流的不断深化。“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虽然中拉之间隔着浩瀚的太平洋,但源远流长的交往为中拉深厚的友谊奠定了良好基础。
普通外国人眼中,中国人就是暴发户的形象:有钱、粗鲁、大声喧哗、炫耀财富、随地吐痰、不讲卫生。在一些老外的眼中,中国上班族的样子仍然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因此他们想象中的中国上班族是自行车一族,华人大多不会开车。
参考消息网2月9日报道据巴基斯坦《国民报》网站2月6日报道,由于品种繁多,中国布料和饰品成为商人赚钱的紧俏商品,很多商人开始大量投资以扩大生意。在库切里市场卖女装的纳迪姆·艾哈迈德对巴基斯坦财富网说,顾客们更喜欢中国产品,因为它们耐用、舒适且经济实惠。
互联网上一个超级热门的话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外选择来中国,而且还说这里简直就是天堂呢?这个话题在网上火得不得了,很多外国网友都参与进来,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看法。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中国成为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理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一书作者、法国学者洛朗·米舍隆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是法中建交60周年,在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约一年之后,中国领导人时隔5年再次访问法国,这是彰显法中关系牢固的重要标志。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人民网北京12月5日电 (殷韬、康斯坦丁)“我非常感谢深圳,我在这里宾至如归。”在深圳工作的希腊商人雅尼斯表达了对深圳的感激之情。他认为,深圳发展迅速,给外国投资者创造了很大的便利条件。希腊商人雅尼斯·N.·弗拉霍布罗斯接受人民网记者的采访。
浙江义乌被称为 “世界超市”,截至2024年12月11日,义乌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15万户。土耳其商人阿里·埃尔多安说,义乌是他的第二故乡,各个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义乌的营商环境好,国际交通便利。他期待更多外国人到义乌来看一看、走一走,因为这里充满机会。
《今日日本》网站3月24日文章,原题:随着经济制裁影响开始显现,在华俄罗斯商人“嗅到了利润的味道”对于在上海的俄罗斯商人马拉特来说,随着各家公司都在努力保持供应链畅通,对他祖国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反而预示着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
参考消息网5月29日报道 韩国《中央日报》网站5月25日刊登题为《是中国商人善于骗人,还是我们因不了解而误会“被骗”?》一文。作者为柳在润。文章摘编如下:最近经常听中国朋友抱怨,说是被韩国商人欺骗了。而反过来的抱怨也有很多,认为自己被中国商人欺骗吃了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