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昌乐鄌郚镇被称为“吉他小镇”,年产吉他200万把,占全国总产量的40%。厂里的制琴师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扛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制琴。李庆生是土生土长的鄌郚人,学制琴5年后,他已经是一名技术熟练的调音师。
极目新闻记者 沈外 唐佳燕海报制作 向迪维在流水线叮叮当当的噪音中,46岁的李庆生穿着蓝色的工作服,戴着劳保手套,拿着一把电吉他,一边调旋钮一边弹弦。无需调音器,全靠一双耳朵,他就能判断琴弦是否走音。调音这件事,李庆生已干了15年之久。
中新社贵州正安11月18日电 题:一把吉他连世界 昔日贫困县做起全球生意。42岁的郑明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让深居中国西部山区的吉他生意犹如过山车一样,从“订单荒”逆转为“订单潮”,海外“宅经济”的火爆让吉他的全球生意越做越大。
你弹的吉他,很有可能来自这里——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被誉为“吉他小镇”的鄌郚镇,总人口只有8万人,却有5000余人从事乐器及相关配套产业制作。他们大多都是当地的农民,同时也是制琴师、调音师,“扛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制琴”,是对小镇生活的真实写照。
原标题:山东这个吉他小镇与耳结缘!小吉他“弹”出10亿元“耳朵产业”新华社济南1月6日电(记者王念、王志、吴飞座)全球每三把电吉他中,就有一把产自这里!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每天,来自北美、非洲等地的木材,与我国浙江、广东等地的音乐配件,在这里“风云际会”。
来源:【海报新闻】海报新闻记者 李金珊 郭由 报道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上,蕴含着丰富的手造产业,种类丰富、品质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手工艺宝库。在昌乐县鄌郚镇,有一群“扛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制琴”的农民制琴师,他们用实干和奋斗,把一个农业小镇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吉他小镇”。
木材的气味充斥着整间厂房。 遴选好部件原材料,工人们把吉他的侧板、面板、背板等部位合到一块儿,制出琴的雏形。 打磨、喷漆,原木色的琴身泛出光泽。几百把琴被挂在一个大开间内,由暖灯照射、烘干三小时,再送至下一个车间装配零件。
总台记者李红刚说起山东潍坊,大家就会想到风筝。然而,在潍坊有一个小镇,当地村民不扎风筝,而是制作吉他。来到鄌郚镇,首先看到的就是镇上伫立的乐器雕塑、吉他地标。走进占地120亩的乐器产业园,道路两旁的标牌上,一排排都是乐器企业的名称。
说起山东潍坊,大家就会想到风筝。然而,在潍坊有一个小镇,当地村民不扎风筝,而是制作吉他。来到鄌郚镇,首先看到的就是镇上伫立的乐器雕塑、吉他地标。走进占地120亩的乐器产业园,道路两旁的标牌上,一排排都是乐器企业的名称。在其中一家企业,记者看到,十几个工人正在忙着装集装箱。
中新网长沙2月9日电 题:一座湘中县城的全球吉他生意作者 唐小晴 陈荣景 严洁挑选板材、切割成型、拉装弦线……除夕前几日,湖南永州市东安县经开区吉他产业园的工人依旧忙碌,加速赶制年前最后一批海外订单。吉他制造车间内,榔头敲击声与手工器械打磨声此起彼伏。
上海民族乐团青年演奏家李晨晓认为,民乐以越来越新鲜的样貌出现在大家面前,很多乐团和音乐人都在不断探索,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李晨晓希望自己可以兼顾传统与创新,弹出自己内心的声音。唐德平是湖南省东安县的一名吉他调音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