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 年初,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中国文学由文言文转用白话文,由此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两年后,他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主张改良主义,引发“问题与主义论战”。
提起胡适,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倡导白话文的第一人,《新青年》的主编,博古通今的国学大师...然而,被不少人捧上“神坛”的胡适,其实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可是,在《觉醒年代》中,有另一个身份些许尴尬的人,那就是胡适先生,胡适身为学者曾担任北大的校长,是学界大佬不假,可是和陈独秀并肩成为正剧的主角却让人很是不解,一来是因为他的思想归属和我党有少许出入,二来是因为后来他去了台湾。
儒雅的外表,完美结合了古典书生和欧美绅士范儿,一出场就倾倒众生,当年大家是这样描述他的。 1917年,在陈独秀的强烈要求下,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在所有的文学里,皆用活的文字、用俗语、用白话!”
在民国学术界,鲁迅和胡适都被尊为“现代孔子”,也曾遭到“封建余孽”的谩骂。作为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代表,胡适和鲁迅这样两个有着共同理想的文学泰斗和革命先锋,按理说可以结为好友。现实中,这两位大师也曾经一度惺惺相惜,遗憾的是,这样的友情并没有持续到最后。
在一篇评论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文章中胡适写道:“人生的大病根在于不肯睁开眼睛看世间的真实现状。此文发表于1918年6月15日的《新青年》杂志上,此时的胡适刚刚归国一年,年龄仅28岁,他批判的对象显然是刚刚脱离君主制七年的民国,虽然已经走入民国,很多人脑袋里装的依然是大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