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2月4日晚,厚植于川北乡土的地方性民俗节日“蛴蟆节”,狂欢来袭。四川南充市西充河流域的嘉陵区、顺庆区、西充县、南部县部分乡镇,男女老少手持蛴蟆灯到河边送“瘟神”。星光点点、光影流连,场面十分壮观。
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四川省西充县莲池镇、多扶镇、双凤镇、车龙乡等地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民俗节日——“蛴蟆节”。当晚,一声声古老有趣的民谣,一盏盏火光摇曳的“蛴蟆灯”,一条见首不见尾的“火龙”,串联起一场万人空巷的民俗盛会,人们通过送灯祈福沉浸式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川观新闻记者 李向雨 摄影报道“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2月11日是农历正月十四,夜幕降临后,南充市嘉陵区七宝寺镇热闹非凡,当地举行一年一度的“蛴蟆节”,群众点亮“蛴蟆灯”,敲起锣鼓唱着歌谣,将“蛴蟆”送到几公里外的田边或者河边烧掉,祈福健康平安。
蛴蟆是青蛙和蟾蜍等蛙类动物的一种混称。正月十四送蛴蟆,是南充西河流域乡村一项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统风俗。每年正月十四,西河沿线的西充多扶、顺庆共兴、嘉陵的金宝、三会等乡镇都会举行蛴蟆节。 据说,送蛴蟆儿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南充多个乡镇发生了“蛴蟆瘟”。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12日电 (吴雍)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一年一度“蛴蟆节”万人祈福民俗活动在西充河流域各地举行。当晚,在南充市顺庆区荆溪街道,数万市民手举“蛴蟆灯”走上街头,一起享受这场盛大的“年味狂欢”。活动现场。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正月十四,恰逢立春。一场别开生面的“大狂欢”,在南充多地上演。让南充人民找到了,阔别已久的“年俗”味儿!丰富的文化底蕴,浸染了南充的每个角落,珍贵的非遗文化,也在此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每年正月十四夜晚,南充西河流域各乡镇,数十万名当地和周边群众及游客,点亮各自的蛴蟆灯走上街头,星星点点的灯光在乡间小路闪烁移动着,将山野映照得通红,场面颇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