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学生脑浆炸裂、废寝忘食?是什么让老师头晕眼花、生无可恋?没错那就是毕业论文!最近#这个论文真的非写不可吗##导师给我的论文批注##当导师收到我的论文初稿#三个话题高挂热搜话题下不少网友表示:“很应景,正在经历中”一起来看当代论文季现状👇👇👇No.
苦读苦研多年,专于一个领域,临近择业之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科研工作,郁闷、纠结,多次挣扎之后决定离开学术界。此处的主语,可能是曾经雄心勃勃的博士生,也可能是刚从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的科研人员,还可能是在高校院系工作数年却郁郁不得志、无法留下来的非正式教职人员。
日本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从事教学工作四十余年。在《从提问到输出》一书中,她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她在学术一线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和诀窍。在上野看来,提问的关键在于研究者要找到那个不一定属于他人,但一定困扰自己的问题。每个人想要解答的问题形形色色,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和人生经历。
【编者按】据估计,93%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无法获得终身职位,但许多人仍然将终身教授的职位视为自己博士学位获得成功的唯一结果。在学界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是否要离开学术界、如何在学界外获得自己满意的职位已经成为许多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今天,科学是一项围绕专业经营的‘天职’,为了实现自我的反省,知道事物彼此之间的关联,而不是预言者或先知凭借恩典的天赋散布神圣之物或启示,也不是贤人或哲学家沉思世界意义的组成部分。”在著名的《科学作为天职》的演讲中,马克斯·韦伯如此说道。
嘿,各位看官,今儿咱们得聊聊一位大咖的“小插曲”——曾鸣教授,您知道吗?这位在学术界响当当的人物,最近因为一篇规范,被网友们戏称“菩提祖师当年也是如此告诫悟空的”。别急,咱们先笑一笑,再慢慢道来这背后的故事。
直到今天,性社会学仍然只是社会学的一个小小分支,性的研究是学术界的边缘化议题。20世纪80年代,这个学科刚创立时,曾引起一番波澜。今天的人也许无法想象当时的剧变。作为中国创立与推广性社会学的领路人,潘绥铭自80年代踏足这一领域以来,逐步搭建起了性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