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培育的水产良种不仅实现自给自足还供应全国市场“蓝色粮仓”有颗强劲“福州芯”连江海带养殖基地。林双伟 摄连江定海湾湛蓝的海面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海带基地、种苗场这里被誉为“中国海带之乡”全国每3株海带苗就有2株来自连江海带通过精加工,远销海外。
N海都全媒体记者 罗丹凌今年52岁的陈义斯是“闽投1号”的养殖工人。入职之前,他怎么都想不到,在养殖水体约6.2万立方米的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综合深海养殖装备——“闽投1号”上,只需要3名养殖工人。8月9日,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水域,水天一色。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万家灯火里的中国,依旧涌动着无限的活力。福建是我国的海洋渔业大省,2022年,水产品总产量862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548.9万吨。水产品出口额85亿美元,连续十年居全国首位。渔民人均纯收入比上一年增长6.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福州2月10日电(记者王成)春节期间,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海产品的“当家花旦”鲍鱼,迎来消费旺季,每天约600吨连江鲍鱼从大海“上岸”,“游”向万家餐桌。地处东南之滨的福建连江,海域面积是陆域面积的2.7倍,有着“耕海牧渔”的悠久传统。
【来源:农民日报】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地处闽江口北岸,海域面积广袤,汇聚了“山、海、泉、江、岛、湾”等多样景观,物产丰盛,天然水产品的种类超过500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连江县具备了发展深远海养殖的有利条件。2023年,连江县渔业产值高达306.
5月,海水渐暖,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养殖的100万笼鲍鱼苗正忙着“搬家”。“每年4月下旬到6月初,是鲍鱼北上的时候。”公司董事长吴永寿介绍,鲍鱼养殖要求水温保持在15至25摄氏度之间,夏天福建水温高,不适宜鲍鱼生长,而山东省附近海域的水温正合适。
新华社福州6月15日电 题:福建:“耕海牧渔”打造“蓝色粮仓”新华社记者庞梦霞六月中旬,福建省连江县下宫镇的鲍鱼养殖大户正忙着联系客户,等待月底鲍鱼起水上市;宁德市霞浦县的养殖户刚刚收获、晾晒好一季海带,再放下龙须菜种养;在宁德市蕉城区,大黄鱼在深水塑胶大网箱中欢快畅游……放眼望
从高空俯拍福建省连江县近海,宛如一幅“海上牧场”渔耕图。郑成乐摄渔民正在给生长中的鲍鱼投放饲料。郑成乐摄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奇达村的渔民正在给鲍鱼喂食。郑成乐摄养殖户迎来花蛤丰收。陈成志摄龙须菜迎来丰收。郑成乐摄渔民正忙着打捞已成熟的鲍鱼。
16日,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福建)在福州启动。连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聚焦福州高质量发展,全媒体形式刊发相关主题报道。聚焦福州“六个城”。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如何让辽阔的海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在全国海洋大县连江,这里的“赶海人”将思路打开,耕地给不了的,让海洋来给——通过深入践行大食物观,以工业化思维打造“蓝色粮仓”,开创福建深远海装备养殖先河,丰美的优质蛋白源源不断“游”进千家万户。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连江县推动主题教育与海上福州建设等工作深度融合,牢牢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草地、江河湖海要食物,加快打造“蓝色粮仓”。连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聚焦“闽投1号”等连江海洋牧场建设。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省,耕地资源有限,福建人民解放思路、就地取材,山民开发“森林粮库”,渔民打造“蓝色粮仓”……如今,福建向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迈进,不断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极大丰富了大食物观的内涵和外延。
来源:中国侨联福州将再度进入中国侨智发展大会时间。去年12月,第一届中国侨智发展大会在榕举办,作为其配套活动的“侨智汇”无人机竞赛点燃激情,为福州低空经济产业带来了人才和人气。近一年时间过去,福州低空经济发展情况如何?近日,记者走访一线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