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包头1月27日电 题:“包棉1958”:蛇年前夕老厂房变新地标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再次来到工作了2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棉纺织厂(简称包棉)旧址时,金丽华感慨万千。她看着大门口“包棉1958”几个大字,一瞬间似乎回到了曾经在此奋斗的青葱岁月。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包头1月27日电 题:“包棉1958”:蛇年前夕老厂房变新地标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再次来到工作了2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棉纺织厂(简称包棉)旧址时,金丽华感慨万千。她看着大门口“包棉1958”几个大字,一瞬间似乎回到了曾经在此奋斗的青葱岁月。
新中国建立初期,桂林曾组织过两次大型集会:一次是1956年1月29日,全市各界4.2万余人共同庆祝 “桂林光荣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次同样是4万多人参加,发生在1958年3月14日,集会誓师的主题是“跃进”。
国营陕西第十三棉纺织厂 1958年5月经纺织工业部西北纺织管理局批准筹建。1960年7月1日建成试产,同年10月正式投产,定名大荔县纺织厂。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停产,1965年12月恢复生产,1966年12月16日改为国营陕西第十三棉纺织厂,现属陕西省纺织工业公司主管。
导语:1954 年搬迁至合肥建立的安徽针织厂,前身是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上海振丰棉织厂、上海的同庆袜厂和上海勤丰袜厂的三强合体。安徽针织厂不仅 " 来头不小 ",而且曾是国内针织、棉纺联合企业“五大巨头”之一,随着企业的不断再发展壮大,安徽针织厂后来改名为安徽纺织总厂。
老 厂 回 忆内江 I棉纺 I织厂内棉航拍全景周末,下午4点,睡眼惺忪,“外公我睡绵了”“什么棉?⼀级棉?还是⼆级棉?”......自行车停放处反应过来的我,觉得既好笑又感慨。他们这代人,几十年来,关于棉纺厂的工作生活细节,已然保留在了日常中,融入进了⻣髓里。
1月26日上午,备受瞩目的“包棉1958”项目投入运营。这是继石拐大发老街、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之后,包头再一次活化利用闲置资源,将老建筑变身文旅新地标的大胆尝试和全新探索。包头棉纺织厂是包头老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德州国棉一厂始建于1958年开工建设,到1960年正式投产,历时两年,这两年恰恰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非常不容易,而且从全国各地纺织企业调来部分熟练工人以及技术人员,其中青岛国棉厂,调来很大一部分人员,和一位90多岁的退休老爷爷聊天,讲述了那一段历史,他是在建厂初期就从青岛调过来的,参加了国棉一厂的初期建设,这位老爷爷可能是国棉一厂年纪最大的一位职工了。
【新春走基层】“乡亲们,过年啦,大家过年好!”农历腊月二十七,记者刚走进内蒙古包头市钢铁大街的一座钢结构老厂房,便听到了热闹的吆喝声。建筑顶部的标牌,显示着它现在的名字:包棉1958。此前,这里是包头棉纺厂印染厂车间。始建于1958年的包头棉纺厂,曾经是包头的城市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