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福迁化,僧问:“保福抛却壳漏子,向甚么处去也?”师曰:“且道保福在哪个壳漏子里?” ——《五灯会元》第七卷长庆慧棱禅师白话直译:保福从展圆寂之后,有僧人问长庆慧棱:“保福从展抛弃了肉身,到哪里去了?”长庆慧棱说:“你先说说保福从展原本在哪个肉身里?
这两天和朋友谈及佛教佛家,产生了一些想法。现在的佛教寺庙属于哪个流派?属不属于禅宗?是神秀的客观唯心呢,还是慧能的主观唯心?在我看来可能偏神秀的客观唯心,因为神秀一派相对注重修习方法和法门。主观唯心的慧能一派不讲究形式: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弘一法师说:人不一定要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讲究一个善字,禅境讲究一个淡字,做一个善良的人,心安便是归处。弘一法师的这番话语,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他提到“人不一定要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这句话意味着,佛性并不仅仅属于宗教信仰,它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境界。
一、真如佛性海的概念缘起(一)真如海的释义在佛教经典中,真如法性被形容为具有无量之性功德,犹如大海般广阔无垠,故以 “真如佛性海” 来比喻。《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对真如海的含义及解释为:真如法性具无量之性功德,故云海。起信论归敬颂曰:‘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来自《道德经》,而“佛性”是禅宗不可言说的那个“禅”和“明心见性”的那个“性”。佛、道居然还可以放在一起说?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一文为你是解开这个谜团,或许你能从中见道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