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香饽饽”,如今“角落摊”,裁缝行业曾经鼎盛一时,在当时掌握了裁缝这门老手艺,就意味着一生衣食无忧,然而当下,时代的变迁,批量化的流水生产,带来了更多可选择的美丽服饰,不知不觉,裁缝行业已经被挤到了角落里,但是在济南仍有一部分人坚持着针尖上的老手艺,为顾客量衣裁体,缝制属于每
——记第四届“陇原工匠”、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崔宏伟。今年47岁的崔宏伟,是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的一名冷作工。冷作工又称铆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钢铁裁缝”。从最初的热血青年,到如今的“工匠之星”,崔宏伟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作为匠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天津石化南港乙烯项目施工现场,焊花闪烁、焊机轰鸣、车辆穿梭,数百名施工人员铆足干劲、繁忙作业。中石化第四建设有限公司焊接高级技师李雪梅头戴安全帽,一手拿着厚厚一沓焊接合格率记录表,一边对着管道的每一个焊接处认真进行质量检查。“焊接工作容不得一点马虎,我们绝不能放过任何一处细节。
金闸公路右转,再沿着金汇东街往东走,左手边有一间不太显眼的老店,抬头一看,写着“春华裁缝店”。45岁的黄春华正在里面忙着剪裁衣物,脚踩老式缝纫机时而发出的“哒哒”声,在这间近40平米的屋子里回荡。说起春华裁缝店,附近的居民都认识。
大姐的裁缝铺子,生意最好的时候,有四名徒弟、两个帮工,四台缝纫机、两台锁边机。几个女徒弟,都是女孩子,刚进店时才十六七岁,都还没有对象,青涩懵懂的样子,也都是周围街坊邻居和老家亲友的孩子,家庭条件较差或者女孩子自身对裁缝感兴趣,考学无果,希望能有个一技之长。
电视剧《繁花》,带火了黄河路、排骨年糕,也带火了上海滩的“红帮裁缝” 铺。剧中的宝总,是生意场上运筹帷幄的“抢单王”,日日西装笔挺的形象。什么样的手艺,撑得起宝总的衣架子?繁花效应里的红帮裁缝们,又有着怎样的新年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