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发现18岁那个阶段,我们最容易成为文艺青年。或者更容易喜欢文艺的电影,书籍,故事,和文艺有关的生活方式。比如喜欢摇滚乐,民谣的大部分是年轻人,我的这个说法在音乐节上最有说服力。大多数阅读《你是人间四月天》,抄写徐志摩的诗的也是年轻人。
如果有人说谁是文艺青年,他恨不能回一句“你才是文艺青年,你们全家都是文艺青年”。我以为凡是热爱或从事文学艺术的青年,都可称之为文艺青年,文艺包括诗歌,小说,音乐,电影,书籍,绘画,雕塑等具有表象形式的创作活动,有时候也可能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审美情趣,一种世界观。
当下出现一个群体,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了解当下最流行的元素,看话剧、画展,喜欢看独立小清新电影,爱写影评,爱看音乐剧,爱晒下午茶照片,爱旅游,爱艺术,他们喜欢讨论女权问题、环保问题,且热衷于消费,以此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人们称他们为文艺青年。
有一个被说滥了的名词———“文艺青年”,简称,文青。“文青”这个词在一开始指热爱文学艺术的一类人,应该是褒义的。文青们爱美,喜欢一切美的事物,旅游、摄影,流连于山水之间,可以“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有时候酩酊大醉,“与尔同销万古愁”,随性而又自在。早些年我很讨厌人家说我是“文青”。在我看来,但凡和“文”沾染上,皆与“学者”和“知识分子”逃脱不开干系。陶渊明是“文人”,李白是“文人”,周邦彦是“文人”,从魏晋,经过唐,到北宋,甚至到更近的时代,“文人”们读书、写诗、作画,更重要的是他们热爱生活,寄情山水。
敢于表达是一项被低估的能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现如今我们好像很害怕“深度表达”:三行以上的文字容易被称为“小作文”;稍微多显露一点情感会被说是“矫情,emo”;“文艺青年”这个词多了一丝嘲讽的味道,而它的本意只是热爱文学艺术、内心丰富敏感的人而已;因为怕被别人说故作高深,所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