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还有文学》举办新书分享会 主办方供图中新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高凯)“这世上,有的作家会成为火炬,照亮通往窄门的路。有的作家会成为信使,诉说一颗灵魂在夜晚的重量。”在宗城的新书《至少还有文学》中,这位95后新锐作家以三十篇作家作品论,为读者呈现了“一本经典文学指南”。
微博热议话题榜单里鲜有与文学相关的内容,然而,2021年的1月,“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这一话题就冲上了热议榜,并收获了2.1亿的阅读量。“很高兴看到微博上也偶有关于文学的热搜了,是个好事情”,有网友如是说。这一评论收获了3800多个赞。
原标题:单小花 文学总会改变人生天津日报记者 郭晓莹 单小花 农民作家,1978年出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从事文学创作多年,作品散见于《黄河文学》《朔方》《文艺报》《作家通讯》等报刊。出版散文集《苔花如米》。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4日讯(记者万建辉)“第一次来武汉是在2013年,来参加长江文艺的笔会,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转眼就是十年,这次来武汉,是来参加英雄城市文学盛典的颁奖典礼,能获得年度小说家的荣誉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要感谢武汉,感谢武汉文学季!
文 | 李积廷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从小到老,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学不仅带给我无数快乐,让我受益匪浅,更是我心中的阳光,照亮我一路前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光。我对文学的爱好,就是在故乡看小人书开始的。
最近,“文学与年轻人”对谈活动在番茄文化客厅举办。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徐则臣、作家文珍、评论家丛治辰和网络文学作家妖夜就青年作家的创作困境、文学和时代的关系、中国作家的代际传承等问题,结合各自经验进行了分享。
2024年,领取各大APP的年度报告,已经成为打工人跨年的刚需。年度报告不算新鲜东西,就是平台们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采集使用者过去一年的平台使用情况,总结他们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偏好,输出的一份综合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