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下午,长途汽车总站南区附近仍有少数黑摩的。 记者郭尧 摄黑摩的问题困扰济南不是一天两天,而相关部门治理的方法通常是运动式的取缔、“一阵风”的打击,短期内黑摩的确实有所收敛,但“风头”过后往往卷土重来。本报记者29日再次探访,发现黑摩的不再扎堆,而是打起了游击。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记者 李瓅 许雨眠) 明知是违法行为,却依然冒着风险上街拉客,“工作性质”是风吹雨淋,四处跑车,黑摩的究竟能有多大赚头?带着疑问记者找到一位摩的司机,试图了解这个群体。
火车站、地铁站、公交车站、小区大门口,你总能看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摩的司机。他们皮肤黝黑,年龄一般都在40-50多岁之间,有跨坐的,有躺着的,有站着的,操着不同的地方口音,他们积极热情,招手吆喝,询问你去哪里。
90年代,我曾在东莞待过一段日子,转眼间二十载时光匆匆而过,如今回想起来自己那段经历,让我终生难忘,刚到东莞的时候,我曾到工厂里干过三年,五金厂、服装厂、电子厂都干过,因为自己没有学历,在这些工厂里,我也只干了很短时间,一个厂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多,对这些工作始终是不满意,工厂本身工资都低,我觉得在打工的地方,永远达不到自己出人头地的目标。
我是2018年年初到的深圳,在深圳呆了4年多时间,聊聊我对这个群体的了解与看法。深圳这么大,但由于我的工作是做农副产品销售的,经常出入写字楼,也经常去到街头巷尾,所以经常会看到摩的,也对这个群体有一定的了解。
各位朋友,你们好,我是蜀风机车。今天我来给你们讲一讲我过往的一些生活经历吧。一个班次上班12个小时,有时又要上夜班,时间比较长工资又不太理想,由于长期熬夜上了几年之后整得我睡觉都有些失眠了,因此后来我就辞去了保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