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First observation of laser-beam interaction in a dipole magnet为题,以研究快报的形式发表在Advanced Photonics上。
上海交通大学张文涛研究组与张杰、向导研究团队合作以“Optical manipulation of electronic dimensionality in a quantum material”为题在Nature发表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利用飞秒激光操控量子材料,在三维材料中实现瞬时二维长程有序电子态,并在所形成的二维电子态中发现存在光致超导的迹象。
7月29日,澎湃新闻在“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集中采访活动中了解到,2021年以来,位于张江科学城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已初步开放,并供光国内相关课题组完成物理实验;
“成功来自努力、智慧创造奇迹、激光在我手上、家国在我心中”,位于浦东张江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大厅内,四列红色大字赫然在目,紧挨着目前全球最高激光峰值功率纪录的保持者——世界首台10拍瓦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
我国科研人员依托上海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神光Ⅱ”装置,首次在实验室实现激光驱动湍流磁重联物理过程,并通过标度变换用于解释太阳耀斑爆发现象,实验证实湍流过程对耀斑快速触发以及高能带电粒子加速的重要性。
记者3日从安徽大学获悉,该校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胡志家教授团队,在随机激光体系中观察到光子霍尔效应和光子磁阻,揭示了宏观层面及微观尺度上磁场对随机激光无序散射的调控过程,并提出了利用磁光效应调控随机激光散射无序度的方法。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激光避雷针工作中(图源:TRUMPF公司Martin Stollberg)。 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中新网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最新发表一篇物理学研究论文称,朝向天空的强力激光能制造出一种虚拟避雷针,转移电击路径。
图1:实验人员在桑蒂斯山进行激光引导闪电的实验。图源:TRUMPF/MARTIN STOLLBERG自古以来,闪电让人类既着迷又恐惧。根据卫星数据,全球总闪电频率(包括云对地闪电和云之间的闪电)估计在每秒 40 到 120 次之间,其剧烈放电过程可以造成相当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