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研人员对浙江上山文化区水稻起源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连续演化史,这一过程跨越了十万年。这项研究不仅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也进一步确认了我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2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大学、上山遗址管理中心等全国13个单位的专家紧密合作,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区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连续演
大皖新闻讯12月3日,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这项被称为中国科技界的“诺贝尔奖”今年共颁给56位杰出科技工作者,其中包括李家洋、韩斌、钱前三位皖籍院士。三位皖籍院士均长期致力于水稻育种研究领域,成果丰硕。
来源:【海报新闻】海报新闻记者 孙佃潇 见习记者 田柳 北京报道农业科学历经百余年创新,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社会的稳定繁荣。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作物种质库主任钱前在2023腾讯科学WE大会上表示,“水稻育种历程凝聚数万人的坚守,铸就了科学家精神。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上海1月30日电 (记者 郑莹莹 许婧)北京时间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院士研究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林尤舜研究团队在水稻耐盐碱和耐高温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刊载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
科学精神永传承“杂交水稻之父”这个光荣的名字,周四时我还曾用红笔在这几个字上做标注,谁又曾想三天后这抹艳丽的红却将成为灰色呢?出生于1930年,后也将加上一个卒于2021年,在这个温暖的夏季,在那繁盛的长沙,稻子就将成熟,但他却再也无法驻足在百里飘香的稻田中观看。
他总是习惯于把水稻秧苗比作孩子。在他的心里,这些翠绿的小植株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未来,也是满足百姓日常之需的根基。他是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组长、研究员何祖华,曾获评2022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于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博士期间研究的是水稻遗传学,有过4次载人深潜、2次大洋钻探科考的经历,上个月刚从马里亚纳海沟回来。”9月9日,在浦江创新论坛第二届女科学家峰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王风平教授此语一出,赢得现场掌声一片。
澎湃新闻记者从杨振玉先生治丧委员会方面获悉,著名水稻专家、杂交粳稻奠基人、辽宁省科技功勋奖获得者、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研究员、中共党员杨振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8日5时09分在辽宁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5岁。
前不久,四集广播剧《禾下乘凉梦》陆续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文艺之声等播出。该剧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为创作蓝本,讲述他为实现人生两个梦想,即“让中国人端稳手中的饭碗”的“禾下乘凉梦”以及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奋斗一生的事迹。
近日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种并提出申请的“西子3号”成为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的低镉水稻品种作为攻关首席科学家柏连阳院士的低镉水稻品种选育攻关之路一走就是十年2013年出现镉污染超标的稻米从上到下高度关注更有专家认为要真正培育出镉低积累稳定的水稻品种是不可能的这个本身就是个伪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从比较研究与示范结果来看,水稻从种到收全过程的主要环节都蕴藏着增产潜力紧扣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部分地区创造条件走向栽培“无人化”,加大科技定向投入与攻关,推出适合不同主产区的现代化栽培技术稻麦生产“无人化”可以大幅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种植成本,也是解决未来粮食怎
◎本报记者 马爱平当前,我国种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提升种源创新能力,融合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以促进育种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及智能化转型。水稻种质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钱前长期从事作物种质遗传资源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