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3月10日,浙江的世家望族海宁查氏中,一个名叫查良镛的孩子呱呱坠地,1955年,查良镛用“金庸”为笔名,在《大公报》上开始了《书剑恩仇录》的连载,那时才三十出头的查良镛或许不曾想过,金庸这个笔名将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多大的影响,也许亦不曾想过,自己所构筑的“武侠宇宙”会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今年是金庸100周年诞辰,距离他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已经过去了快70年。3月,金庸的故乡浙江省嘉兴市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金庸的居住地香港也将举办“侠之大者——金庸百年诞辰纪念”大型雕塑展览。
“这老者已年近六十,须眉皆白,可是神光内蕴,精神充沛,骑在马上一点不见龙钟老态。”武当掌门陆菲青,绰号“绵里针”,这是金庸武侠世界出场的第一位大侠。当时报纸付印在即,版面将“开天窗”,查良镛正愁不知道如何起笔,一位报社老工友上门催促,查良镛一见,灵感迸发,遂有陆菲青。
金庸先生1955年,当查良镛首次使用“金庸”的名号,在《大公报》上开始连载《书剑恩仇录》的时候,他不会想到,今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他会塑造一个浩瀚的“武侠宇宙”,这种依托于历史发展脉络的武侠小说,甫一问世便成为了毫无争议的“正典”。
实际上,我们内地这帮金庸的读者,应该大部分都是先看到黄日华和翁美玲《射雕英雄传》的连续剧,才慢慢去了解金庸的,而且很多人都没有真正买到过金庸的正版武侠小说,整个八九十年代,大家的消费能力多数还是在当时流行的租书店,租书来看,而那些书普遍是盗版。
时间线:《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竞萌近期,有媒体传出著名导演徐克将要翻拍金庸经典武侠作品《射雕英雄传》的消息,引起热烈讨论。近年来,随着“魔改”作品的增多,越是经典的作品将被改编,就越容易引起观众的“吐槽”。
虽有报人、社会活动家等多种身份,但以武侠小说家最为公众熟知。1955年,他首次使用“金庸”名号在《大公报》上连载《书剑恩仇录》,至1972年连载完毕《鹿鼎记》,共创作了15部作品——他将此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越女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