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意识(节选)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汤普逊纪念奖。朱院士介绍了二十世纪人类科学的最高成就——“量子力学”,指出人的意识不但和客观世界不能分开,反而可能是自然科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客观物质世界正是意识产生的结果。
朱清时,1946年2月7日生于四川成都,籍贯四川彭县,目前职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经担任中国科技科学技术大学第七任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等做访问学者客座教授。
2009年3月8日下午3时开始,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引起了听众的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题讲演完了后,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著名美学家韩玉涛和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等与会学者,进行高端对话。
朱清时向为南科大捐款100万元的企业家王加中题字表示感谢。本报记者 刘博智 摄从南方科大退休之后,朱清时有了更多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图为6月14日,他在浙江杭州佛学院作“科学与佛法会合之处”讲座。
“一切唯心造”是佛法的一个基本结论,但是现在量子物理的研究只是初步,初步的程度是:当你没有意识的时候,整个客观世界都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之中,一旦意识参与进去了,它再迅速地突变,突变成一种确定的状态呈现出来。
在现代社会,实际上真正有智慧的人,没有人说佛教是迷信的,他们都推崇佛教的博大精深。“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
几年以前,朱清时院士就有两篇有的文章,用量子力量证明佛学,一个核心观点是,根据量子力学,微观世界中,对象的确定性取决于人的观测,没有观测它时,它的位置不确定,观测时,才确定,朱认为这证明了意识决定物质。
【采访者按】:理论物理是一门深奥但又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学问。在公众文化里,从来不缺少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影子。去年电影《奥本海默》的全球成功是一个重要例子,而今年,随着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的逝世,与李政道有关的二战之后理论物理进展的讨论不时出现在媒体报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