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强中小学生保护环境、垃圾分类的意识,近日,2023年绿海鸥垃圾分类夏令营正式开营。废纸、废塑料等低值可回收物如何分拣?又能变成什么样的再生制品?走进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同学们边听边看,了解低值可回收物从废弃物到再生制品的系统化流程。
2023年厦门市绿海鸥“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夏令营7月12日-13日顺利开营。来自厦门六区约300名师生,在为期2天的夏令营活动中,通过绿海鸥大课堂、趣味运动会、环卫基地探秘、科普馆参观等形式,进一步激发环保和垃圾分类意识,树立低碳生活观念。
在海沧区大件物资处置中心,同学们参观了沙发、衣柜等大件垃圾的转运与处理。2023年厦门市绿海鸥“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夏令营开营。同学们在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合影留念。2023年厦门市绿海鸥“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夏令营开营啦!
海沧再生能源电厂总经理张贵安向大家介绍垃圾转变成资源的过程。社区与幼儿园联合举办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活动。采风团参观海沧再生能源电厂。走进位于海沧区的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采风团实地探访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媒体采风团和幼儿园小朋友、社区工作人员合影。
在海沧区王子广场小区,垃圾投放点改造提升后,投放环境干净整洁。(本组图/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摄) 您对厦门垃圾分类工作了解多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的成效,您是否体会到了?欢迎参与问卷调查,分享您的体会和见解。
从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垃圾中拾起纸笔,厦门交出了一份绿意盎然的答卷。2024年,厦门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继续勇毅前行、奋楫争先——至今连续24个季度垃圾分类工作考评位居全国前列;
为进一步巩固生活垃圾“桶车一色”分类专车专运工作杜绝“混装混运”行为即日起全市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生活垃圾“混装混运”专项整治行动垃圾分类全流程工作中,前端投放、中端收运和末端处理紧密相连,每个环节互相影响、不可或缺,如果收运工作不到位,那么前端投放的分类成果就会付诸东流。
来源:【厦门日报】后滨路充满垃圾分类“新时尚”气息。近日,思明区首个垃圾分类街区落地开元街道后滨路。这也是思明区垃分办与开元街道在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载体方面的积极尝试。今年以来,思明区持续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全民养成垃圾分类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陈维民牵头发明改造的垃圾桶。近日,记者走进了海燕新村小区,这里的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与其他小区有些不同。“我们小区的垃圾桶是有专利的。”小区居民陈维民告诉记者。被小区居民称为“小区发明家”的陈维民,牵头设计的《一种带有导向槽的垃圾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来源:【厦门日报】虽已过大雪节气,放眼厦门,仍是满城青绿、山海如画。厦门的绿色低碳答卷,写在这青山碧海间。近年来,我市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积极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创建工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低碳试点体系。近日,记者前往东坪山和鼓浪屿,探寻厦门的绿色低碳密码。
近年来,思明区积极深化拓展近邻党建,持续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充分调动小区党支部作用,深入挖掘、鼓励、培育出了一批小区能人、达人、热心人,积极引导参与小区治理和服务,全面激活小区共建、共治、共管的内生动力,有效提升小区居民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
卡通版垃圾桶造型人偶在科普垃圾分类知识。10月24日,第二十届厦门日报社读者节现场。垃圾分类科普的展区格外受欢迎,厦门市垃圾分类中心在现场推出“生态厦门我先行,垃圾分类不能停”互动活动,获得市民读者的连连点赞。